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一学习辅导初一数学辅导资料初一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 正文

平行线的判定

[10-20 00:29:14]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一数学教案   阅读:8192
概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两组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2.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维,概括出公理及定理的推导,并以练习进行巩固.3.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归纳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及运用其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二)整体感知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以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讲授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在整节课中,较充分地体现了逻辑推理.(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推论,请同学们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出示投影).1.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叫平行线.2.与一条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3.如果直线 、 都和 平行,那么 、 就平行.学生活动:学生口答上述三个问题.【教法说明】通过三个判断题,使学生回顾上节所学知识,第1题在于强化平行线定义的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第2题不仅回顾平行公理,同时使学生认识学习几何,语言一定要准确、规范,同一问题在不同条件下,就有不同的结论,第3题复习巩固平行公理推论的同时提示学生,它也是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平行线的判定,标签:初一数学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两组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2.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维,概括出公理及定理的推导,并以练习进行巩固.

3.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及运用其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以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讲授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在整节课中,较充分地体现了逻辑推理.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推论,请同学们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出示投影).

1.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叫平行线.

2.与一条直线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

3.如果直线 、 都和 平行,那么 、 就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上述三个问题.

【教法说明】通过三个判断题,使学生回顾上节所学知识,第1题在于强化平行线定义的前提条件“在同一平面内”,第2题不仅回顾平行公理,同时使学生认识学习几何,语言一定要准确、规范,同一问题在不同条件下,就有不同的结论,第3题复习巩固平行公理推论的同时提示学生,它也是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师:测得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中的一个是直角,能判定这两条直线垂直吗?根据什么?

学生:能判定垂直,根据垂直的定义.

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你有办法测定两条直线是平行线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如何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教师在学生思考未得结论的情况下,指出不能直接利用手行线的定义来测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找其他可以测定的方法,有什么方法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在前面复习平行公理推论的情况下,有的学生会提出,再作一条直线 ,让 ,再看 是否平行于 就可以了.

师:这种想法很好,那么,如何作 ,使它与 平行?若作出 后,又如何判断 是否与 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老师的提问,意识到刚才的回答,似是而非,不能解决问题.

师:显然,我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此我们来寻找另外一些判定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平行线的判定(板书课题).

[板书]2.5平行线的判定(1).

【教法说明】由垂线定义可以来判断两线是否垂直,学生自然想到要用平行线定义来判断,但我们无法测定直线是否不相交,也就不能利用定义来判断.这时,学生会考虑平行公理推论,此时教师只须简单地追问,就让学生弄清问题未能解决,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教师给出像课本第78页图2–20那样的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转动 ,让学生观察, 转动到不同位置时, 的大小有无变化,再让 从小变大,说出直线 与的位置关系变化规律.

上一页  [1] [2] 


Tag:初一数学教案初一数学教案模板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数学辅导资料 - 初一数学教案
上一篇: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