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提问学生回答
①如果你是组长会怎么做?为什么?
②谁应对小含负责?
教师总结:小含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人也对小含负责
(二)第二个活动:自己对自己负责
学生思考回答:
1. 有哪些责任是你独自承担的?
(分家中、学校、社会)
2. 为什么要自觉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在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3. 有哪些责任本应由你承担,却由其他人替你承担了?
4. 如果我们不承担这些责任,会有什么后果?
(三)第三个活动:别人也在为我们承担着责任
学生举例:列举他人对你承担的责任(按P11要求分两方面)
教师举例:边防战士代替我们:
环卫工人代替我们:
结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即对他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三)第三个活动:几种不负责的表现
1.学生看图:①"临时有事"
②草草扫地
③逃票
④女主角罢演
⑤乘客不愿抓贼
2.制作一幅表格,按照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分类,把上述事例可能导致的后果填写出来,并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进行评析。
类别 后果
对自己影响的
对他人影响的
对社会影响的
巩固练习:练习册P1-6有关习题
布置作业:
1.你认为你要对谁负责,负哪些责任?
2.你认为谁要对你负了责,负哪些责任?
板书:
(二)谁对我负责
1.自己对自己负责
①意义
②表现
2.他人也对我们负责
课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即对他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不能逃辟责任.
第三课时
课 题: 什么代价 什么回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难 点: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
教学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1.什么是责任?责任来自于哪些方面?
2.自己对自己负责有什么意义?有何表现?
总结: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而承担任何责任有代价也有和回报.
板书:承担任何责任有代价也有和回报.
二.讲授新课
(一)第一个活动:“班委改选”
1、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展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了解班委改选的情况.
了解小柯参加班委改选,周围人的意见.
2、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回答材料后4个问题。
①小柯参加班委改选有什么付出?
(时间、精力等)
②小柯参加班委改选有什么回报?
(锻炼能力、增加自信等)
3、教师总结导入:我们在承担自己责任的时候,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如赢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承认等。但我们也要为承担责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自己带来负担,也有可能会因失败而受到责备等。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因为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是假进行思考和交流。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衡量和评估,不能凭一时冲动盲目做出决定。并不是要学生在承担责任前斤斤计较,而是使学生在承担责任时更加理性。
板书:不言代价与回报
1. 什么代价 什么回报
学生阅读P14第一自然段。
板书:
回报 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
代价 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二)第二个活动:第二个活动:“对选择的评估”
1、理解小柯面临的几种选择,鼓励学生设想其他可能的选择。
2、对每个选择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3、教师总结: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我们应该自己做出选择。一旦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注意:对每种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教师易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时调控好课堂的节奏。
(二)第三个活动:“我的决定”
1、教师说明:尽管责任意味着付出,但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请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各选择一个新的责任,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体落实。
注意:在本单元结束后,教师对这项活动落实的情况进行反馈调查,对按计划履行自己责任的学生予以表扬。
巩固练习:练习册P1-6有关习题
布置作业:承担责任有什么付出和回报?
板书:
三.承担责任的付出和回报
①付出
www.kmf8.com作文频道
-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教案
- › 平均数第一课时 教案
- ›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教案
- › 分式方程教案(第一课时)
- › 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 › 第一课时:等腰三角形
- › 三视图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
- › 二次函数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 › 二次函数的图像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
- ›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 教案
- › 二次根式(第一课时) 教案
- ›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案
- › 二次函数教案(第一课时) 人教版数学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