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中语文知识大全古诗词大全高中古诗词:近体诗的对仗» 正文

高中古诗词:近体诗的对仗

[10-20 00:38:14]   来源:http://www.kmf8.com  古诗词大全   阅读:8397
概要: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首句入韵者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李商隐《泪》)前三联对仗者,首句不入韵的,五律多于七律;首句入韵的,七律多于五律。律诗首联不用对仗,颔联、颈联、尾联用对仗。这种形式的律诗罕见,因为一般尾联是全诗的结束语,用散行比较容易画龙点睛,用对仗较受束缚,故诗人不喜用尾联对仗。杜甫诗中时有这种形式,后人模仿者较少。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杜甫《悲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律诗中也有四联全部用对仗的,这种形式出现得较早,如唐初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盛唐时,王维、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联全对仗的律诗,其后也有诗人仿效的,故这种形
高中古诗词:近体诗的对仗,标签:古诗词鉴赏,经典古诗词,http://www.kmf8.com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首句入韵者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李商隐《泪》)

前三联对仗者,首句不入韵的,五律多于七律;首句入韵的,七律多于五律。

律诗首联不用对仗,颔联、颈联、尾联用对仗。这种形式的律诗罕见,因为一般尾联是全诗的结束语,用散行比较容易画龙点睛,用对仗较受束缚,故诗人不喜用尾联对仗。杜甫诗中时有这种形式,后人模仿者较少。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杜甫《悲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律诗中也有四联全部用对仗的,这种形式出现得较早,如唐初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盛唐时,王维、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联全对仗的律诗,其后也有诗人仿效的,故这种形式虽比较罕见,但较后三联对仗的稍多些。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

天上去西征,云中护北平。

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忽见刍灵苦,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之一)

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紫营。

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排律的对仗和律诗同,首联、尾联可用可不用,但中间不论有多少联,必须全部对仗。例如: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兵戈犹拥蜀,贼敛强输秦。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之一)

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唤客潜挥远红袖,卖炉高挂小青旗。

剩铺床席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

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

律诗以颔联、颈联对仗为正例,上面介绍的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颔联、颈联、尾联三联对仗,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对仗,称为变例,也有书上叫做别格、变体的。这些变例,唐宋以后,以至现代人写旧体诗也有仿效的。还有两种变例,中唐以后就很少有人仿效了。这两种变例是在近体诗形成过程中,尚未完全定型时出现的,起于齐梁,延至中唐。一种是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颈联又对的形式。如梁简文帝的《夜听妓》:

合欢蠲忿叶,萱草忘忧条。

如何明月夜,流动拂舞腰。

朱唇随吹动,玉钏逐弦摇。

留宾惜残弄,负态动余娇。

这首诗首联、颈联是很工整的对仗,而颔联却不对。在平仄格式上也有后来所谓"失对"、"失粘"之病,带有不少古体诗的痕迹。又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平仄完全合律,而对仗尚存古法。在近体诗定型之后,也有诗人偶然仿古。如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这种变例后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偷春体",意思是:律诗应该在颔联对仗的,却抢先在首联对仗了,"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诗人玉屑》卷二)

还有一种仿古的变例,就是首联、颔联都不对仗,全诗只有颈联一联对仗。例如盛唐的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

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又如中唐的元稹《归田》:

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冬修方丈室,春种桔槔园。

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

这两种仿古的对仗,多见于五律,七律很少,但于名作中亦偶然见到。如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又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这两首七律的颔联似对非对,与颈联相比,其工整程度就差得多了。第一首颔联平仄失对,第二首首联、颔联平仄失粘,在声律上也都有古体诗的遗风。

上面介绍的那两种存有古风的律诗,中唐以后就很少见到了。晚唐以后,律诗颔联、颈联的对仗,同平仄的对、粘一样,成了律诗的金科玉律。因此绝句后来也称截句,意思是:绝句是从律诗上截取下来的。如果截下的是律诗的首联、尾联,那末这绝句两联都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首联、颔联,那末这绝句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颈联、尾联,那么这绝句,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颔联、颈联,那么这绝句两联全对仗。

通过阅读“高中古诗词:近体诗的对仗”这篇文章,小编相信大家对高中语文的古诗词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学习轻松愉快!

相关推荐:

www.kmf8.com

上一页  [1] [2] 


Tag:古诗词大全古诗词鉴赏,经典古诗词高中学习网 -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 - 古诗词大全
上一篇:高中古诗词:诗词对仗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