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格的多样性之中之所以又显示出一致性,乃是由于艺术家主观条件自身构成因素的对立和统一。就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来说,他的作品风格多样的变化,最终不能不为他所具有的创作个性所制约;就不同艺术家的作品风格来说,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的变化,不能不为他们所共同生活的某一时代、阶级、民族的审美需要和艺术发展所制约。艺术发展史表明,具有各自不同创作个性的艺术家,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出他们生活的时代、阶级、民族的共性,这就规定了他们作品的风格个性不能不带有一致性。
辩证地把握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对于正确认识艺术风格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承认多样性而否认一致性,必然导致否定风格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相反,否认多样性而只承认一致性,在创作上必然导致千篇一律,阻碍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节选自《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
A. 艺术作品只要具有多样性的风格,就能满足群众对于艺术的多样性的需要和爱好。
B.艺术繁荣的时代,艺术风格的发展也往往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C. 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
D. 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会呈现一种主导的风格以及丰富多彩的多样性风格。
E.创作上之所以出现千篇一律的毛病,只承认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否认其多样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13.下面对艺术风格多样性的解释,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艺术家不同的阅历和素养,是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B. 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具有多样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艺术也就具有多样性的风格。
C. 艺术作品只要具有多样的风格,就能满足群众对于艺术的多样的需要和爱好。
D. 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都会呈现一种主导的风格以及丰富多彩的多样性风格。
14.胡应麟评价杜甫的艺术风格“不失本调而兼众调。”下面诗句表现了杜甫诗歌什么“本调”,又各表现了什么“众调”?(4分)
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⑶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15.为什么有一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作品也可以呈现同样的艺术风格?请结合作者关于艺术风格一致性的观点简要分析。(4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山阴路上
一条修长的石路,右面尽是田亩,左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隔河是个村庄,村庄的背后是一联青翠的山冈。这条石路,原来就是所谓「山阴路上,应接不暇」的山阴路。诚然,「青的山,绿的水,花花世界。」我们在路上行时,望了东又要望西,苦了一双眼睛。路上行人很少,有时除了农夫自城中归来,简直没有别的人影了。我们正爱那清冷,一月里总来这道上散步二三次。道上有个路亭,我们每次走到路亭里,必定坐下来休息一会。路亭的左右墙上,常有人写上许多粗俗不通的文句,令人看了发笑。我们穿过路亭,再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桥边,就坐在桥栏上望四周的野景。
桥下的河水,清洁可鉴。它那喃喃的流动声,似在低诉那宇宙的永久秘密。
下午,一片斜晖,映照河面,有如将河水镀了一层黄金。一群白鸭聚成三角形,最魁梧的一头做向导,最后的是一排瘦瘠的,在那镀金的水波上向前游去,向前游去。河水被鸭子分成二路,无数软弱的波纹向左右展开,展开,展开,展到河边的小草里,展到河边的石子上,展到河边的泥里……
我们在桥栏上这样注视着河水的流动,心中便充满了一种喜悦。但是这种喜悦,只有唇上的微笑,轻匀的呼吸,与和善的目光,才能表现得出。我还记得那一天,我和他两人,当时看了这幅天然的妙画,默然相视了一会,似乎我们的心灵已在一起,已互相了解,彼此的友谊,已无须用言语解释,——更何必用言语来解释呢?
远地的山冈,不似早春时候尽被白漫漫的云雾罩着了,巍然站在四围,闪出一种很散漫的青的薄光来。山腰里寥落的松柏也似乎看得清楚了。桥左边山的形式,又自不同,独立在那边,黄色里泛出青绿来。不过山上没有一株树木,似乎太单调了;山麓下却有无数的竹林和丛薮。
离桥头右端三四丈处,也有一座小山,只有三四丈高,山巅纵横四五丈,方方的有如一个露天的戏台,上面铺着短短的碧草。我们每登上这山顶,便如到了自由国土一般,将整日幽闭在胸间的游玩兴致尽情发泄出来,我们丝毫没有一点害羞,丝毫没有一点畏惧,我们尽我们的力量,唱起歌来,做起戏来。我们大笑,我们高叫。啊!多么活泼,多么快乐!几日来胸中郁积的烦闷都消尽了。玩得疲乏了,我们便在地上坐下来,卧下来,观看那青空里的白云。白云确有使人欣赏的价值,一团一团的如棉花,一卷一卷的如波涛,连山一般地拥在那儿,野兽一般地站在这边:万千状态,无奇不有。这一幅最神秘,最美丽,最复杂的画片,只有睁开我们的心灵的眼睛来,才能看出其间的意义和幽妙。
太阳落山了,它的分外红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也染成血色。在这血色中,它渐渐向山后落下,忽而变成一个红球,浮在山腰里。这时它的光已不耀眼了,山也暗澹了,云也暗淡了,树也暗淡了——这红球原来是太阳的影子。
苍茫暮色里,有几点星火在那边闪动,这是城中电灯放光了,我们不得不匆匆回去。
16.作者本次游览对于景物的实际观察和描写分为哪几个层次?请加以概括。(4分)
17.第三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5分)
18.本文作者在“山阴路上”情绪上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变化?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 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练习
- › 高二语文寒假作业集锦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
- › 高二语文寒假测试题及答案《苏州园林》
- › 2016高二语文寒假课后练习《苏州园林》
- › 高二语文暑假练习题《桥之美》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记念刘和珍君》
- › 高二语文《病梅馆记》暑假阅读练习
- › 高二语文《背影》暑假同步练习题
- › 2016高二语文《桥之美》暑假基础知识练习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与阅读分析习题
- › 高二语文暑假基础知识练习及答案
- ›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礼记·大道之行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练习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练习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练习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