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二学习辅导高二语文辅导高二语文试题高二语文期中试题(上学期)» 正文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上学期)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二语文试题   阅读:8127
概要: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幕之情、向往之意。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世的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衰伤。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13.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渔翁垂钓归来,懒得系船,而让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的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B.第二句承接上句,点明地点、时间及人物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不系船”的原因。船停在江村,时已黄昏,钓了一天的鱼,人也疲倦了,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C.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将意思推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不系船”的原因: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顶多把小船吹到长满芦花的浅水边,有什么关系呢?D.全诗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
高二语文期中试题(上学期),标签: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www.kmf8.com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世的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衰伤。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3.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写渔翁垂钓归来,懒得系船,而让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的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

B.第二句承接上句,点明地点、时间及人物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不系船”的原因。船停在江村,时已黄昏,钓了一天的鱼,人也疲倦了,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C.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将意思推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不系船”的原因: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顶多把小船吹到长满芦花的浅水边,有什么关系呢?

D.全诗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风景的宁静幽美,社会生活的单纯朴实,主人公心境的悠闲舒适。

14.本诗三、四两句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这种写法绝句里用得很多,下面四首诗,没有用这种手法的一首是(3分)( )

A.老来弓剑喜离身,说着沙场更怆神。任使将军全得胜,归时须少去时人。

B.落花愁杀未归人,乱后思家梦更频。纵有溪头茅屋在,也应芳草闭深春。

C.狼烟不举羽书稀,幕府相随日打围。最忆定军山下路,乱飘红叶满戎衣。

D.别愁归恨是清明,迷眼风沙白发生。即有花枝如画里,看花不似少年情。

读下面两首词,回答15~18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何时了”指难挨的屈辱生活,时光漫长令人生厌。

B.“故国”,指南唐都城长安。“故国”一词表明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无限眷恋。

C.“雕栏玉砌”指的南唐小朝廷的宫殿亭台,自己曾在此尽情享乐。

D.“朱颜”,指宫庭中的宫女,这一句是宫女们都老了,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16.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阙以实景起笔,然后转到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感慨和沦为亡国之君的悲哀。

B.词的下阙,以虚景开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集中到一个复杂而深沉的“愁”字之中。

C.此词的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把愁和春江之水相提并论,形象而真实。

D.全词虚设问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流畅,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故国之恋。


www.kmf8.com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7.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层楼”,即“高楼”。“强说愁”,勉强去写心中愁苦。

B.“欲说还休”,想说(愁)而不说。“却道”即“只说”。

C.词的上阕,写年轻时的纯真、幼稚,对社会缺乏深刻的感受,“不识愁滋味”,喜欢登高览景。

D.词的下阕,写出了自己如今年事已高,空怀报国之志的愁苦。

18.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以少年时不知“愁”和而今识尽“愁”作对比,写自己备受打击、饱经折磨之后的心情。

B.词以生活为基础,两种创作经历对比真切,渗透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C.词的上下阕紧扣一个“愁”字,其含义是相同的。

D.这首四十四字的词,包含了纯真、幼稚、深沉、忧郁、激愤之情,情感真切,内容丰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24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开宝八年,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①。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寻坐王府亲吏请托执事者违诏市竹木,贬商州司户参军,复为太常丞,判寺事。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使高丽,暴风折墙,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②,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对制使③?”即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会置考课院,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进退善否,苟得颍州副使,臣之愿也,”太宗曰:“朕自知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 (《宋史》)

注:①扈从:皇帝出巡的侍从,护卫人员。②裨赞:辅佐。③制使:皇帝的使者。制,皇帝的命令。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主人栉风沐雨,以申吊伐:吊,慰问

B.寻坐王府亲吏请托执事者违诏市竹木:坐,获罪,判罪

C.今许王暴薨:暴,突然

D.左迁卫尉少卿:左迁,升官

20.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出知蔡州

朕自知卿

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

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

A.两个“知”字的意思不同,两个“以”字的用法相同。

B.两个“知”字的意思不同,两个“以”字的用法也不同。

C.两个“知”字的意思相同,两个“以”字的用法不同。

D.两个“知”字的意思相同,两个“以”字的用法也相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中学习网 - 高二学习辅导 - 高二语文辅导 - 高二语文试题
上一篇:山东省莒南县第三中学高二语文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