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书质疑: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点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经历了问题的探索过程后,再将他们引加到书本上。这时学生的可能提的更有价值、有深度。]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
(2)一个圆锥的高不变,底面积越大,体积越大。( )
(3)一个圆锥体的高是3分米,底面积10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30立方分米。( )
组织学生打手势判断后说明理由,并强调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是以等底等高为前提的。
2、求下列圆锥的体积(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s=4平方米,h=2平方米
r=2分米,h=3分米
d=6厘米,h=5厘米
组织学生根据圆锥体积公式解答。
3、实践与应用:
学校操场有一堆圆锥沙子,求它的体积需要什么条件,你有什么好办法?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求圆锥体的沙堆的体积需要什么条件后并谈如何来测量这些所需条件,有条件的可领学生实地操作一下。再求体积。
[点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由例题到实践应用,层次鲜明,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后总结,感情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
[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注重数学方法的提炼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等,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评:
1、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如学生削铅笔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从“削”的过程中体验到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再如动手实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新知。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新课伊始,便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圆锥的体积,此时学生便想办法将圆锥体的容器装满水后倒入圆柱或长(正)方体的容器中,从而求出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再如:让学生将圆柱体的铅笔削成圆锥体的这一活动,也同样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3、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借助削铅笔这一学生熟知的活动帮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会与谁有关,再进一步猜想又会有怎样的关系。紧接着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得出结论。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师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索、争辩和交流。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就是“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文章进入:
www.kmf8.com小学频道 六年级数学教案
-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 › 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教案
- ›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案
- › 初三同步知识点: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 ›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表面积日记范文
- › 《圆锥的体积》教学方案
- ›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 ›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锥的认识教案
- ›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 ›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学
- › 圆锥的体积教案
- › 圆锥的认识教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