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小学科学“碘酒和淀粉”教学与评析» 正文

“碘酒和淀粉”教学与评析

[10-20 00:09:52]   来源:http://www.kmf8.com  小学科学   阅读:8384
概要: 设计意图: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使用版本不同,且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科学教学实际,现将本单元中的“米饭的观察”和“淀粉的踪迹”这两课内容整合成“碘酒和淀粉”放在四年级进行教学。力图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悬疑点拨,培养学生敏锐的科学意识、严谨的逻辑推理、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认知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的综合素养。设计思路:环节一:发现碘酒和米饭反应变色;环节二:认识碘酒只和部分食物反应变色;环节三:了解碘酒和部分食物反应变色是由于淀粉和碘酒反应会变色;环节四:用学习到的知识验证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环节五:了解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意义。学习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一些食物和碘酒发生变色反应的真正原因;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2.知识目标:认识碘淀反应会变色;了解哪些常见食物中含有淀粉。3.情感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并在操作和体验中释放潜能,拓展应用。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趣味实验:课前用米粥在白纸上画一个笑验。出示“白纸”,让学生观察确认。然后把
“碘酒和淀粉”教学与评析,标签: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反思,http://www.kmf8.com

    设计意图: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使用版本不同,且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科学教学实际,现将本单元中的“米饭的观察”和“淀粉的踪迹”这两课内容整合成“碘酒和淀粉”放在四年级进行教学。力图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悬疑点拨,培养学生敏锐的科学意识、严谨的逻辑推理、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认知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的综合素养。
    设计思路:
    环节一:发现碘酒和米饭反应变色;
    环节二:认识碘酒只和部分食物反应变色;
    环节三:了解碘酒和部分食物反应变色是由于淀粉和碘酒反应会变色;
    环节四:用学习到的知识验证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环节五:了解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一些食物和碘酒发生变色反应的真正原因;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
    2.知识目标:认识碘淀反应会变色;了解哪些常见食物中含有淀粉。
    3.情感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并在操作和体验中释放潜能,拓展应用。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趣味实验:课前用米粥在白纸上画一个笑验。出示“白纸”,让学生观察确认。然后把碘酒喷洒在白纸上,笑脸渐渐显现出来。(学生很兴奋)
    师:看来,这种“仙水”还真有魔力呢,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想研究一下吗?(想!)
    点评:这是一个常用的趣味性实验,学生对此显得异常的好奇和诧异,随之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为本节课的实验和学习作了铺垫。
    
    二、实验探究
    
    师:(出示碘酒)老师为你们每组都准备了一瓶这样的“仙水”,请组长用滴管吸一些“仙水”,把它滴在一只小烧杯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研究“仙水”。(学生实验观察。)
    生:这水是黄色的,有一种怪怪的气味。
    生:瓶里的水是咖啡色,气味刺鼻,有点像酒精。
    师: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像是碘酒,我在医院里经常看到,打针时就会用到它。
    生:对了,我还知道碘酒能消毒。(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师:请大家给自己的拇指和食指消毒。(教师示范如何用棉球将碘酒涂在手指上。学生学着动手涂碘酒。)
    点评:老师借着碘酒能消毒的话题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做消毒游戏,既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心理需求,使学生兴致盎然,又为下一环节碘酒遇米饭变色作了一个有益的铺垫和自然过渡。
    师:请用刚才消过毒的两个手指捡几粒米饭,并把它们捏扁放在一张纸上。(强调捏扁是为了让手上的碘酒和米饭反应更明显,学生动手实验,发现米饭都变黑了。)
    师:(走到一学生处指着纸上的米饭)为什么把我的米饭弄脏了?
    生:我没洗手,手太脏了。
    师:还有哪些同学把米饭弄脏了?(大部分同学都举起了手)学习科学一定要实事求是,脏了就是脏了,谁没弄脏?(没人举手)看来你们都把米饭弄脏了,难道你们今天都没洗手,手都很脏吗?(给学生片刻反思。)
    生:不是我们弄脏的,是碘酒弄脏的!
    师: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是碘酒弄脏的?
    生:实验!
    师:你们想怎样做实验?
    生:滴两滴碘酒在米饭上,看看是不是把米饭弄脏了。
    (学生实验。)
    师:有什么现象?
    生:米饭变黑了。
    生:不对,是变紫了。
    师:同学们看到的颜色都没错,只是你们看到的都是加重了的颜色,这些颜色的最边缘才是米饭变成的真正颜色。仔细看看,这是什么颜色?
    生(齐):蓝色。
    师:这说明米饭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看来刚才是我冤枉了那位同学了,不是他弄脏了米饭,而是碘酒把米饭“弄脏”了。
    点评:“为什么把我的米饭弄脏了?”“……难道你们今天都没洗手?”老师于风趣诙谐中质疑,在质疑中引发学生反思,从而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问题的症结——是碘酒弄脏了米饭。在碘酒遇到米饭变色问题上,老师以敏感的科学意识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不放过颜色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从颜色的边缘认识碘淀变化的真正颜色——蓝色。这就把科学探究做实做透了。
    师:碘酒使米饭变成蓝色,是不是也会使共他食物变成蓝色呢?(学生预测种种可能,大多数认为不一定。)
    师:怎样来证实一下?
    生:用滴管滴一滴碘酒在食物上就知道了。
    师:(取出一盘食物:肥猪肉、馒头、蛋白、红薯)你们打算怎样研究?
    生:用滴管把碘酒分别滴在这些食物上,观察它们是不是变色了。
    (组长安排本组同学轮流做实验,保证每个同学至少滴试一种食物。各组有秩序地进行实验研究。)
    师: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生:红薯和馒头都变成了蓝色,而蛋白和猪肉仍保持本色。
    师:馒头和红薯同米饭一样,遇到碘酒都变成了蓝色,但是其他两种食物没变色,这是为什么呢?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暂无应答。)是不是这些变色的食物里都含有什么共同的物质?
    生:都有纤维素。
    生:是蛋白质……
    师:同学们的推理不错,这种共同的物质是——
    生(齐):淀粉。
    师:(惊喜状)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听说能饱人的食物里面都含有淀粉。
    师:这正是淀粉。请组长把桌上的一个纸包打开,仔细观察一下淀粉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手捏搓淀粉,让学生知道淀粉不光是白色的粉沫状,而且很滑腻。)
    点评: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老师抛出的问题适当拔高,在学生愤悱之时老师或巧妙点拨或逐级降低难度,使问题的导向逐渐清晰和明朗,这就使得学生有机会经历一系列的思维疏理和逻辑推理的过程,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 [2]  下一页


Tag: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小学科学
上一篇:建构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