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小学科学《增强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与互动研讨» 正文

《增强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与互动研讨

[10-20 00:10:00]   来源:http://www.kmf8.com  小学科学   阅读:8874
概要: 教学内宫: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甲元第二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完《抵抗弯曲》之后,让学生继续对纸桥面的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实验进行设计,更加深入地探究桥梁设计的奥秘;本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为主,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纸桥面,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堂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习惯。教学重点:发现问题与制定研究计划;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包装箱瓦楞纸板,小刀,厚纸,铁垫圈,线,测试记录表等。教学流程: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研究了薄形材料的抗弯曲能力,那么要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以采用什么办法?生:增加横梁的厚度。师:没错,这是个办法。不过,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办法有没有缺点?生:有。会增加材料的用量,也会增加梁的自身重量。师:既然这个办法有这么多缺点,还有别
《增强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与互动研讨,标签: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反思,http://www.kmf8.com

    教学内宫: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甲元第二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完《抵抗弯曲》之后,让学生继续对纸桥面的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实验进行设计,更加深入地探究桥梁设计的奥秘;本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为主,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纸桥面,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堂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习惯。
    教学重点:发现问题与制定研究计划;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包装箱瓦楞纸板,小刀,厚纸,铁垫圈,线,测试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研究了薄形材料的抗弯曲能力,那么要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以采用什么办法?
    生:增加横梁的厚度。
    师:没错,这是个办法。不过,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办法有没有缺点?
    生:有。会增加材料的用量,也会增加梁的自身重量。
    师:既然这个办法有这么多缺点,还有别的办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增强抗弯曲能力。)
    
    二、瓦楞纸板的研究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个小研究。(出示纸板)这个纸板的学名叫瓦楞纸板。
    
    1.感觉抗弯曲能力。
    师:各小组同学弯折一下瓦楞纸板,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2.解剖观察结构。
    师:我们再用解剖的方法,进一步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有什么奥秘?看看组成各个部分的厚度与软硬?(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刀安全。)
    
    3.提出问题。
    师:经过观察研究瓦楞纸板的结构,我们有了什么问题或想法?(为什么抗弯曲能力很强?)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思考,谈了自己的想法,集中起来是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问题。那么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抗弯曲能力吗?(板书:改变形状)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样继续研究啊?
    (学生回答:做实验。)
    师:做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方法,为了能让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可操作的科学的实验方案啊?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师:(出示一张纸)这张纸是很容易被压弯的,我们先来估计一下折成什么样的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会很强?(必须让学生先预测,抗弯曲能力用垫圈个数表示。)
    
    2.制定方案并做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准备折成哪些形状?做这个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并制订一个方案。(实验控制的不变条件是:纸的长、宽、厚度;架空距离、放垫圈位置。让学生经历预测、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过程。)
    3.生交流一下实验方案。说一说实验方法及过程、实验用料、对比实验、注意的问题、控制变量。
    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交流实验结果。
    (A.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B.比较这些形状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有一定依据的解释要给予积极评价。)
    6.课件出示角钢等异型钢材,说一说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形状?
    7.阅读书中最后的阅读文字。
    师:为了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除了增加厚度,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吗?
    生:改变形状,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
    师:那么,改变成什么形状或结构抗弯曲能力会更强呢?想知道吗?以后我们继续研究。
    反思:本节课是在学完《抵抗弯曲》之后,学生对抵抗弯曲有了初步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增强抗弯曲能力”探究活动,不仅在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前一课,并且提出的问题恰恰是前一课发现且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学的连贯性,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也可以使他们经历一个较完整的由浅及深的思维训练。这一课的导入自然而然由上一课的问题来承担了:“要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当用增加用材来解决这个问题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让学生直接去解决这个问题,有点勉为其难,因为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思考能力。教学中,我索性先把这个“拦路虎”放在一边,去学习“打虎的招式”,先来研究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瓦楞纸板(俗称:纸壳)。平日学生对这个司空见惯的事物并没有做过什么研究或是思考。通过对瓦楞纸板先感受再解剖研究,学生会发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即: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呢?而这个问题又是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的路标,它把我们探究的路引向了问题的核心,即改变形状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即学生的科学预测:改变形状可能增强抗弯曲能力,我以一个“你们准备怎样继续研究”的问题把学生带入科学的实验验证过程中。这对学生很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也是建立科学概念的重要时段。这节课不是只探究出“改变形状可能增强抗弯曲能力” 这一结论就了事了,而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问题:改变成什么形状或结构抗弯曲能力会更强呢?在这里,我把最初的问题带进课堂,经过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后,又把问题带进更深入更广的探究活动中,同时也把问题带入?生活。
    本课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瓦楞纸板的研究这一部分,一定要对瓦楞纸板有一个深入、透彻的观察与研究,这对问题的提出和后面的实验设计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对学生的思维施加影响。2.在交流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控制量的对比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控制好不应该变的量,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方法的中心。3.实验的误差问题。个别小组得出错误结论,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探究,但也要帮助他们分析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科学实验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控制它,使实验尽可能地精确,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注意对学生的操作方法的规范

[1] [2]  下一页


Tag: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小学科学
上一篇: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