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中考语文模拟题2017年北京海淀区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正文

2017年北京海淀区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05-18 21:32:34]   来源:http://www.kmf8.com  中考语文模拟题   阅读:8479
概要: ⑦在生计不很宽裕的农村,这时也正是家家户户麦子将尽而苞谷收获的换季时节,新出土的红薯总是显得那么适时那么得体。苞谷粥里掺和了剁成菱角形的红薯块儿,黄澄澄的粥儿裹定薯块,筷子夹起来抿开粥便亮出一层比纸还轻薄的红皮儿,咬破红皮便是细腻腻的黄瓤,粥儿粘糊烫嘴,薯块之香很像那刚刚炒熟出锅的山板栗。青瓷小碟儿里正有几撮绿闪闪的野菜相佐,大碗擎起,大口吸溜,食之不足却驱寒而耐饥,贪嘴过量也决不伤脾胃,在农家当然是既节俭又实惠的第一流饭食了。三十几户的小小村庄逢个刚刚揭锅的早炊时节,温馨的香味在黄叶簌簌飘坠的村巷里弥漫开来,这村庄便像秋江里一叶小舟似地悠悠然荡入了半痴半醉的境界里……这就是最后一抹秋色,最美的秋色!⑧红薯生长期短,贮藏期却长远,而且是搁置越久越甜脆。若是存放得法,红薯直可与翌年结下的新薯接住茬口哩,仔细些的人家,长年四季都会有鲜艳硕大的红薯待宾客,赠亲朋。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紧缺,妈妈曾把那半窖红薯当做宝贝,精打细算,硬是让一大家子人熬过了那一大段艰难的时日。⑨人生犹如流水,这都是渐渐遥远的往事了。我投笔从戎,远走他乡,辗转到千里外的兰州
2017年北京海淀区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标签:中考语文模拟题大全,http://www.kmf8.com

⑦在生计不很宽裕的农村,这时也正是家家户户麦子将尽而苞谷收获的换季时节,新出土的红薯总是显得那么适时那么得体。苞谷粥里掺和了剁成菱角形的红薯块儿,黄澄澄的粥儿裹定薯块,筷子夹起来抿开粥便亮出一层比纸还轻薄的红皮儿,咬破红皮便是细腻腻的黄瓤,粥儿粘糊烫嘴,薯块之香很像那刚刚炒熟出锅的山板栗。青瓷小碟儿里正有几撮绿闪闪的野菜相佐,大碗擎起,大口吸溜,食之不足却驱寒而耐饥,贪嘴过量也决不伤脾胃,在农家当然是既节俭又实惠的第一流饭食了。三十几户的小小村庄逢个刚刚揭锅的早炊时节,温馨的香味在黄叶簌簌飘坠的村巷里弥漫开来,这村庄便像秋江里一叶小舟似地悠悠然荡入了半痴半醉的境界里……这就是最后一抹秋色,最美的秋色!

⑧红薯生长期短,贮藏期却长远,而且是搁置越久越甜脆。若是存放得法,红薯直可与翌年结下的新薯接住茬口哩,仔细些的人家,长年四季都会有鲜艳硕大的红薯待宾客,赠亲朋。国家困难时期,粮食紧缺,妈妈曾把那半窖红薯当做宝贝,精打细算,硬是让一大家子人熬过了那一大段艰难的时日。

⑨人生犹如流水,这都是渐渐遥远的往事了。我投笔从戎,远走他乡,辗转到千里外的兰州工作,一眨眼又是十年!

⑩在兰州,红薯是罕物。一斤红薯在关中三五分钱,在这里泥住一个盛过柴油的大铁桶烤烧个半焦半黄,香味洋溢,一斤要七角八角哩。价钱够贵了,可我只要看见,就非买不可。买一堆儿拎回去全家受用。西北偏僻地方从未见过红薯的人家,还有城市高级宾馆里动不动和珍馐佳肴打交道的人,遇见红薯,恐怕就不会有这样一种兴趣、感情。

11有一天,家里来了位书法家,我们请他留下一帖横幅。他问:“写什么话好呢? ”妻子说:“写什么都行,只要有‘红薯’这两个字……” 土里土气的红薯太平庸了,文雅的诗词里哪会有这两个字呢?书法家为难了,我却恍然悟到十几年的城市生活,没有磨去妻子对红薯的这份深情,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深深地感到土地在人的精神上打下的印记是有形无形的,同时也是隽永而强烈的。在我们的心中,红薯不就是那片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土地吗?

(有删改)

13.文章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红薯相关的几件事。阅读文章第⑥—11段,补全下面的内容。(5分)

(1)

(2)

(3)困难时期,我们家依靠红薯渡过难关。

(4)

(5)

14.阅读文章第⑦段内容,揣摩作者说新出土的红薯是“适时”“得体”的原因。(4分)

(1) “适时”的原因:

(2) “得体”的原因:

15.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自己对红薯深厚感情的。(不超过150字)(6分)

答:

(二)阅读《控制地下煤火》,完成第16-18题。(共8分)

控制地下煤火

①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人们对地下煤层燃烧束手无策。面对这种情况,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主张有效地控制与利用它。

②地下煤的燃烧就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一部分煤得到了充分的氧化,烧成了二氧化碳;另一部分煤得不到充分的氧化,烧成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废物,一氧化碳却是还能燃烧的有用气体燃料。

③门捷列夫的目的就是有效地控制它,不让它烧成废物——二氧化碳,而燃烧成有用的气体燃料——一氧化碳。为达到这个目的,门捷列夫设想,把火焰严密地封闭在煤层里,不让它自由地跟空气接触,空气只能经过一根管子通进煤层里去。这样,人就可以调节空气,使煤层里的煤只能全部燃烧成一氧化碳;再用另一根管子把一氧化碳引到地面上来,为人所用。

④多年以后,苏联的工程师们开始试验把煤气制造厂建设在煤层里的计划了。他们先在煤层里筑起几垛墙来,把煤层分成许多格。每格中间开一条巷子。巷子两头各通一根管子到地面上来:一根是打进空气的,另一根是让煤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通出来的。

⑤地面上还有其他设备。一台鼓风机,把空气打进煤层里去。一座煤气洗涤塔,洗掉从矿层里通出来的一氧化碳中的灰尘和氨。一座巨大的煤气贮藏塔,贮藏洗干净的一氧化碳。铺设的许多煤气管,把一氧化碳通到工厂和住户里去。

⑥为了控制煤层的燃烧,工程师们借助诸多仪表,监察导出煤气的数据变化,调节打进矿层空气的成分与速度。

⑦后来,工程师们发展了门捷列夫的设想。因为空气中有4/5是氮气,而氮气在制造一氧化碳的过程中是不起作用的,所以他们将打入煤层空气换成为纯净的氧气和水蒸气。水蒸气降低燃烧的温度,并生成都能燃烧的一氧化碳和氢气,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根据叶至善《地底下的火焰》改写而成)

16.如何控制地下煤火,门捷列夫设想的做法是         (不超过35个字);从门捷列夫的设想到苏联工程师们成功的实践,我们可以学习到的科学精神是         。 (3分)

17.阅读第段画线的句子,说明 “监察”与“调节”两个词语不能互换的两个理由。(3分)

答:

18.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文中“控制地下煤火”与下面材料中“熄灭地下煤火”面对的共同关键问题是什么。(2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并在煤矿中推广黄泥灌浆灭火技术。水和黄泥混合的泥浆是很好的灭火材料。水传递黄泥到达一定的位置,水分干了,就地堵塞与空气相同的管道,从而窒息火灾。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1题。(共8分)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使其陷入无聊的泥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中考语文模拟题中考语文模拟题大全中考复习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模拟题
上一篇:2017年通州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