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中考复习中考历史中考历史复习指导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正文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10-20 00:35:55]   来源:http://www.kmf8.com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阅读:8778
概要: 综合类: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成就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1)开始: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的签订(2)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条约的签订(3)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4)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2、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3、近代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清朝晚期:《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北洋政府时期:《二十一条》(1915年)、《俄蒙协议》(1912年)、《中俄声明》(1912年)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标签:中考历史复习资料,http://www.kmf8.com

综合类: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成就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过程

(1)开始: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2)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条约的签订

(3)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4)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2、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

3、近代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清朝晚期:《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美英法《天津条约》、中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北洋政府时期:《二十一条》(1915年)、《俄蒙协议》(1912年)、《中俄声明》(1912年)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

《荷马史诗》,盲诗人荷马整理而成 ,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俄底浦斯王》,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重要的国际会议

时间 与会国 主要内容 影响

巴黎和会 1919.1. 27国,操纵国:英法美 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9国,操纵国:美英日 签订《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慕尼黑会议 1938.9 英法德意 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开罗会议 1943 中美英 签署《开罗宣言》,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德黑兰会议 1943 苏美英 确定了对德作战方针,准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 苏美英 美英苏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 1945.7-8月 苏美英 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亚非会议 1955 亚非国家   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重要的国际条约

时间 内容 影响

《凡尔赛和约》

1919.6.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德国应进行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四国条约》

1921-1922 英法日美相约相互尊重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1921-1922 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

《九国公约》

1922 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慕尼黑协定》

1938.9.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开罗宣言》 1943年冬 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波茨坦公告》 1945年夏 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比较内容 第一次

(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 第二次

(科技革命) 第三次

(新的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初 正在进行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及广泛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美国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 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进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网络信息时代

交通工具 汽船(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艇、飞机 宇宙飞船

新兴的部门  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力工业 信息技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

主要发明(成果)

(最重要发明:蒸汽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富尔顿发明汽船

斯蒂芬孙发明火车 (最重要发明:电机、内燃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电报等,

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飞行者Ⅰ号)

(最重要发明:电子计算机)

1945年美国制成电子计算机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20世纪70年代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形成

1997年2月苏格兰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多利”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蒸汽、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核能

特点 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 1、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3、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中考历史复习指导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考复习 - 中考历史 -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上一篇:2016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