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范文网总结计划工作总结探索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教育方式» 正文

探索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教育方式

[10-20 00:17:02]   来源:http://www.kmf8.com  工作总结   阅读:8717
概要: 德育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作为社会意义的人,他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就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否则将会为社会所不容,被社会抛弃。发展严重的话会阻碍社会前进。德育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学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但应该具有从事生产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少年儿童如果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规定自己的行为,将来就不会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也不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德育是人在社会生存发展中的基本需求,符合“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需求相适应。安排德育内容应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如儿童属于幼稚期,德育教育应以养成教育为主,以便为其形成良好道德习惯打下基础;青少年应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主。青少年
探索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教育方式,标签: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怎么写,http://www.kmf8.com
德育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作为社会意义的人,他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就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否则将会为社会所不容,被社会抛弃。发展严重的话会阻碍社会前进。德育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学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但应该具有从事生产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少年儿童如果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规定自己的行为,将来就不会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也不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德育是人在社会生存发展中的基本需求,符合“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和内涵。

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德育工作,首先要从根本上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需求相适应。安排德育内容应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如儿童属于幼稚期,德育教育应以养成教育为主,以便为其形成良好道德习惯打下基础;青少年应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主。青少年时期是人思想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思想的可塑性和变化都较大,他们需要也希望有人能帮助和指导自己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2、教育方式与教育对象要求相适应。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学生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唤起共鸣,效果自然不好。设计教育方式就要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如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心理的形成期,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3、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只有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其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教师的教育过程不是对学生的制造和加工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是被动等待、“任人宰割”的过程。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投其所好,助其成材。只有这样,“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

4、尊重学生不是教育者的恩惠,而是学生的权利。一些学校和教师把对学生的尊重认为是对学生的恩赐,学生应该感恩戴德,言听计从。这其实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严重轻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该得到尊重,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利益需求上的都是学生应有的权利。

5、尊重不等于放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不等于让学生为所欲为、自由发展。“以人为本”指的是社会上的人,发展方向和需求要符合社会规范。放纵其自由发展,不但违背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而且违反了教育规律,极易造成教育偏差和教育失误。

c. 加强德育社会实践,拓宽德育途径。

社会实践这一途径是沟通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他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这是德育失误之一。学校应该让学生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科学考察和远足等。组织社会实践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加强社会实践、拓宽德育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能动地参与活动,而不是被动的完成活动。有些学校也举办了许多实践活动,但效果不好,主要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未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活动的限制过多,活动的设计过死,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好的每一步骤。参加一次活动相当于完成一次任务,造成学生被动应付,教育效果较差。因此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设计足够的活动空间,赋予其应有的权利。这样才能激发起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和发展。有些教师因为害怕活动中出现意外,造成负面效应而畏首畏尾,更有些教师怕麻烦而消极应付,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因此,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但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德育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持续发展、兴旺发达的大事,江泽民同志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针。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只有探索和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和体系,唤起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让其自觉地得到教育和提高,德育教育才会收到实际的效果。

上一页  [1] [2] 


Tag: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怎么写总结计划 - 工作总结
上一篇:德育教育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