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作文网读后感《史记·萧相国世家》读后感2000字» 正文

《史记·萧相国世家》读后感2000字

[10-20 00:21:20]   来源:http://www.kmf8.com  读后感   阅读:80
概要: 从刘邦当上皇帝之日起,消灭他亲自封的异姓王就是他的既定方针。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在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进行任何调查核实的情况下,他抓了韩信,撤销了他的楚王封号。虽然后来不得不释放,但楚王已经变成了淮阴侯。彭越只是因为没有亲自随刘邦去讨伐陈豨,被怀疑为谋反,最后,在刘邦与吕后双重阴谋的迫害下,被夷灭三族;刘邦还将彭越的肉煮成肉汤,遍赐诸侯们“品尝”。刘邦从高帝五年当上皇帝,到高帝十二年四月去世,七年中“平叛”的战争几乎不断。除了与匈奴的平城之战外,攻打韩王信、陈豨、黥布、臧荼、卢绾,几乎都是消灭异姓王的战争。当然,不愿坐以待毙,不得已而首先发起叛乱的例子也有,黥布就是。 萧何没有被封王,但除了不掌握军队外,他的影响力比任何一个异姓王都大。韩信谋反未遂被杀后,刘邦心有余悸。尽管彭越、黥布当时还在,但解决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何况这二人的影响要比韩信小得多。真正能给刘邦心中留下阴影的,应当首推萧何。这个阴影不会因为萧何设计捉拿了韩信而消失。所以,给你一支五百人的卫队,不是宠信于你,而是对你不放心。正因为对你不放心,才会在表面上对你更加亲热,更加关怀备至。捐献财物,辞谢封赏,
《史记·萧相国世家》读后感2000字,标签:名著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读后感的写法,http://www.kmf8.com

从刘邦当上皇帝之日起,消灭他亲自封的异姓王就是他的既定方针。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在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进行任何调查核实的情况下,他抓了韩信,撤销了他的楚王封号。虽然后来不得不释放,但楚王已经变成了淮阴侯。彭越只是因为没有亲自随刘邦去讨伐陈豨,被怀疑为谋反,最后,在刘邦与吕后双重阴谋的迫害下,被夷灭三族;刘邦还将彭越的肉煮成肉汤,遍赐诸侯们“品尝”。刘邦从高帝五年当上皇帝,到高帝十二年四月去世,七年中“平叛”的战争几乎不断。除了与匈奴的平城之战外,攻打韩王信、陈豨、黥布、臧荼、卢绾,几乎都是消灭异姓王的战争。当然,不愿坐以待毙,不得已而首先发起叛乱的例子也有,黥布就是。 

萧何没有被封王,但除了不掌握军队外,他的影响力比任何一个异姓王都大。韩信谋反未遂被杀后,刘邦心有余悸。尽管彭越、黥布当时还在,但解决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何况这二人的影响要比韩信小得多。真正能给刘邦心中留下阴影的,应当首推萧何。这个阴影不会因为萧何设计捉拿了韩信而消失。所以,给你一支五百人的卫队,不是宠信于你,而是对你不放心。正因为对你不放心,才会在表面上对你更加亲热,更加关怀备至。捐献财物,辞谢封赏,诚惶诚恐,以示效忠和无私,萧何当时所能做的,也只能如此,所幸这些措施暂时还收到了效果,萧何度过了第二次危机。 

第三次发生在高帝十二年,刘邦亲率大军平定黥布叛乱的过程中。尽管萧何还像往常那样兢兢业业地工作,献出私产捐助军队,但刘邦的使者又开始频繁光顾,询问相国的日常起居和其它琐事了。这一次萧何真的不知所措了。其实,尽管这一次与第二次相隔不过一年,但形势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第一,韩信被杀几个月后,彭越接着被杀,黥布离被消灭也为时不远,异姓王的威胁已经消除。第二,刘邦因战争中多次负伤,身体明显不支,已经来日无多了。他对此已有预感,急于要安排后事。异姓王被消灭,去掉了他一大心病。(同姓王也会叛乱,则不是他那个时候能够预料到的,那是文、景时代的故事。)此时他心中的第一件大事,是谁来继承皇位。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影响子孙后代坐稳皇位的隐患?萧何的功劳、声望、能力、甚至忠诚,对他都是潜在的威胁。他不担心张良,张良早就聪明地逃出红尘之中了。只有萧何的谦虚、谨慎、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让他感到害怕。这与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时对诸葛亮的担心一模一样。这时,要消除刘邦的担忧,若再靠捐献财物、辞谢封赏、努力工作,表示效忠,恐怕只会适得其反。这时,只有明白无误地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不会去篡夺刘氏江山,只求安享荣华富贵,为子孙后代多留福荫,才最能使人信服。萧何在门客的建议下,表演了这样一个“求田问舍”的新角色,不顾自己的一世英名,竟用低价强买了老百姓很多房屋地产,结果居然被百姓告到刘邦那里。萧何的表演像不像?有没有让刘邦放下心来?且看最后的一幕,相信读者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萧何到了老年,终于遭受了一次牢狱之灾。起因正是他的“求田问舍”。刘邦将老百姓告他强买房地产的状纸让他看,萧何对此并不介意,因为这本来就是在演戏。然而,可悲的是,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萧何又乘机为民请命。他对刘邦说:“长安一带地少人多,许多老百姓无地耕种,而皇家林苑上林苑中空地极多,已经荒芜,不如让老百姓进苑耕种,除了能多收粮食,留下秸秆,也正好作为苑中禽兽的饲料。”这番话惹得刘邦勃然大怒,终于撕下老脸,将萧何打入监狱。是因为萧何霸占了百姓的土地,刘邦为民作主、惩治腐败?当然不是。是因为萧何建议让百姓进入皇家林苑耕种,以损害皇家利益来收买民心?表面上看是如此,本文也是这样说,希望读者这样信,其实不然。试想,再有几个月就要死去的刘邦,此时对射猎、对上林苑还能有多大的兴趣?值得为此对萧何撕下维系了一辈子的老脸吗?此时能下决心把萧何打入大牢,一定有更加重大的原因。 

很显然,是萧何的这次为民请命,无意之间打破自己“求田问舍”的假面具,一个原本面目的萧何,又赤裸裸地暴露在了刘邦的面前。原有的猜忌、担心,在行将就木的刘邦心中,又一次强烈地泛起。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解决这个隐患,刘邦终于下了决心。决心一旦下定,就要急于实施,于是,连借口是否合适,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能服众,一时都无暇顾及。然而,在萧何被关入监狱之后,刘邦却不能不认真考虑这些问题。他一旦处置了萧何,就必须给朝野一个交代。另外,萧何是否会在自己死后真的不利于儿孙,是否一定要除掉萧何,这个矛盾在他心中始终在激烈地斗争着,并未最终解决。 

王卫尉的问话促使了矛盾的转换。在萧何被关押了好几天之后,王卫尉问刘邦:“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皇上突然要把他抓起来?”刘邦回答说:“我听说李斯当秦始皇的丞相,有好事都归功于皇帝,有错误都自己承揽。如今相国接受了商人们的贿赂,还讨好百姓,要我将上林苑的空地让百姓耕种,所以我抓了他。”此话听来已是十分牵强。王卫尉说:“为百姓的利益,替百姓说话,这是一个称职丞相的分内之事。陛下怎么会怀疑萧相国接受了商人们的贿赂呢?陛下与项羽抗争数年,陈豨、黥布叛乱时陛下亲自带兵去平叛,当时,相国守卫着关中,只要在关中一跺脚,则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就不属于你陛下所有了。相国不在那时贪图个人私利,反倒在今天去接受商人们的贿赂?况且秦朝就是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才迅速灭亡的,李斯那样的做法太过分了,根本就不值得学习。陛下,你为什么会这样浅薄地去怀疑相国呢?”王卫尉这番话,义正词严,中气十足,代表了当时朝野一致的声音,代表了民心。刘邦听后“不怿”(不高兴)。然而,正是这番话让刘邦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以这样莫须有的罪名来处置萧何,后果究竟怎样?对刘氏的统治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思想斗争的结果,刘邦放弃了处置萧何的最后一次机会。这一幕的草草收场,留下了让人回味无穷的余韵。刘邦对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前来谢恩的萧何说:“相国啊,算了罢。你为民请命,我不答应,说明我只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昏君,而相国是一代贤相。我把你关起来,是想让老百姓都知道我的错误啊。”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就在这样一番言不由衷的哈哈声中收场了。 

洞若观火的司马迁,怎么会不清楚这一切呢?但是,这一切都隐含在本篇文字的背后。若不去细细品味,是看不到这一幕幕精彩的表演的。 


上一页  [1] [2] 


Tag: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读后感的写法读后感
上一篇:《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