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关键是发展经济”,但他还说“两只手都要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再比如三个有利于,他在“生产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定语,在“综合国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定语。尽管他的这些思想是以即席讲话的形式说出来的,可又有谁敢说这几个定语是顺口讲来而不是刻意强调的呢?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可是:怎样才算做看准了?有没有看的“真准”的问题呢?若有,对这些问题又怎能单纯地去“试、闯”而不去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决然推行抑或打击呢?
难道在80岁的中国共产党那里,就没有看的“真准”、值得旗帜鲜明地坚决坚持抑或坚决反对的问题?
所以,那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
不能什么河都摸着石头过。
那么:
第二,什么河可以摸着石头过、什么河不可以摸着石头过呢?
简而言之:
什么问题需要立场鲜明,要么鲜明地支持、要么鲜明地反对;
什么问题需要观点暧昧,要么暧昧地支持、默许、纵容、放任,要么暧昧地反对和不疼不痒地打击。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也不能不说:也许,这同样是一个需要“摸着石头才能过的河”,因为,对那个“什么问题”本身,就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探索真理的艰难使我们意识到:相对而言,需要摸着过的河要比不需摸着过、不能摸着过的河,要多得多。
这样,我们就先避难就易,探讨那些不需要和不能够摸着过的河。
四、什么河不能摸着石头过?
大是大非问题是大江大河。因此,如果从原则上讲:
关乎大是大非的大江大河,决不能摸着石头过!
否则,是要被淹死的。
尽管什么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些问题何谓是何谓非,同样可能是值得探讨、存在争论的,但是:
其一,我们并不是不可知论者,我们坚信真理是可以被逐步认识的。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有一些可以看得很准的问题,对它们,完全可以旗帜鲜明。这些河,不需要摸着过!
其二,对那些关乎方向、性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即使存在争论、分歧,但只要我们看准了(即便看得不是很准、真准),也完全应当旗帜鲜明。这些河,不允许摸着过!
什么叫做“不摸着石头过”?
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过!
其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未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需要提供新的答案。
梳理、发现这个答案,的确是个困难的问题,远非我力所及。这里,仅就几个方面说点个人观感。
(一)根本价值信仰问题
价值信仰从根本上决定着是非善恶。
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信仰是什么?应当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根本制度问题
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义是怎样的主义,小平同志区分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告诉了我们答案,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他仍然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用作了标准。
关于这种制度的某些次等层次问题,也许还存在不同认识,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承认,社会主义的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实现人民大众的利益。
什么是人民?也许,那些付出正当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广大的社会成员就是人民。
(三)基本价值观问题
每个国家民族、每个社会制度,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应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价值观念。这套观念,也许会在根本上意义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为她的社会成员提供行为规矩和动力。
这个问题,实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不过,我们还是宁愿冒着挂一漏万的危险,列举几个方面,诸如:为己为人、遵纪守法、尽职尽责、爱国爱家、艰苦奋斗、英雄崇尚、互助互敬、自强不息、先公后私、正己正人、自主自立等等。
(四)基本思想信仰问题
任何一种建设事业,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基
础和思想路线,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不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基本思想信仰体系,必将对现实的建设事业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自然不能固守马列主义的某些具体论断,而且应当鼓励人们去发展它;但是,对马列主义那些先进的价值观部分和正确的基本原理部分,则是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捍卫的。
(五)某些重大政策问题
如果说前四个问题还少有分歧的话,这个领域的问题则有着太多方面的分歧;而恰恰,能否在这些领域找出不能摸着过的河,对我们的实践又有着直接当下的影响。
尽管我们无能力说明这些问题,但是至少可以举一个例子:
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的问题,以及作为其政策背景的“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只有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终极的目的,而一部分人先富,不过是寻求共同富裕的手段。他曾经设想,等到上个世纪末(也即2000年前),“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指两极分化问题,引者注)”,着手考虑政策的调整,并提出过富裕地区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支援落后地区的初步构想。固然,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就把2000年当作政策调整的节点。可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则是: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时候、在社会物质财富达到怎样的程度之后,开始来调整我们的“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走向呢?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立足公平、保证效率”呢?
Tag: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读后感的写法,读后感
-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精选)
- ›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700字(一)
- ›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1500字(二)
- ›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读后感3100字(三)
- ›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精选)
- ›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1300字(五)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邓小平文选读后感(精选)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邓小平文选读后感(精选)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邓小平文选读后感(精选)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邓小平文选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