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时也是如此,打败自己的往往是自己引以为傲的长处。
(摘自2003年7月1日《现代家庭报》 作者 流沙)
演好自己的角色
小时候,我的父亲常教我唱京戏,一边教,一边说些舞台上的趣事。他讲过一个很有名的武生,名字我忘了,只记得那武生的功夫十分了得,抬腿时可以过肩;跳跃时能鹞子翻身,在空中转好几圈。
“有一次,那武生演武松,搭景的人没搭好,他从高处跳下来,先碰到上面的布景,再到下面的桌子,还硬是在空中打个转。落到地面,只听‘咔’的一声,暗叫不好,”父亲瞪大了眼睛说,“他知道自己的一条腿骨断了,虽然疼得要死,但他还是撑着演下去。观众只见他的本事好,完全看不出腿断了。但是他才到后台,就倒下了。”“他为什么那么辛苦地撑着呢?”我问。“他是武松啊,武松的腿怎么能断呢?”父亲笑笑,“演什么就要像什么。”
有一次去迪斯尼乐园。一群扮成米奇、米妮、唐老鸭和白雪公主的“卡通人物”在园子里又蹦又跳、又拥抱又亲吻地和游客们拍照、表演。这些“卡通人物”有个共同的特色,就是都不说话,完全用手势来表达意思。当有游客拿本子请他们签名的时候,他们不是签自己的“本名”,而是签米奇、米妮……这些角色的名字。更妙的是,我女儿拿着本子,前后请3个不同的地点遇到的米妮签名,居然看起来像同一个人签的。
“这是迪斯尼的规定,从穿上卡通人物衣服的那一刻起,就得变成那个卡通人物的角色,”我太太说,“无论他们在什么地方,无论旁边有没有观众。这叫‘演什么,像什么’。”
但是后来我想,我们每个人不都在这世上演一场戏吗?我们演父亲、演母亲、演长官、演平民、演老师、演学生。你是不是也能“演什么,像什么”,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摘自5月2日《现代女报》作者刘墉)
战胜自己
半夜里,女儿要上厕所,一个人爬起来下床去,走到卧室门口,开门看了看,又折回来,门厅里太黑,她害怕了。
我说:“宝贝,别害怕,鼓起勇气。”
“勇气是什么?”她跑到我的床前,问我。
“就是勇敢的气。”我回答、
“妈妈,你有勇气吗?”
“我当然有了。”
她就伸出她的小手来:“妈妈,那你把你的勇敢的气给我吹点吧。”
我对着她冰凉的小手心儿吹了两口,她紧张兮兮地忙攥紧拳头,生怕“勇敢的气”跑掉了。然后,她就那么攥着拳头,大踏步地、无所提惧地走出了卧房,上厕所去了,
真想,谁也能给我吹点什么“气”,让我也能攥在手心里——在我或害怕或茫然或沮丧的时候。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害怕的不是别的,是自己内心凭空生出的恐惧。我们要战胜的也不是别的,正是自己。
通过别人了解自己
所谓自知之明,指的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别人对他的看法有多大的一致性。据《环球时报"生命周刊》报道,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在过去5年中做了一个研究项目,发现人们对自己的看法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只有20%—30%是一致的。
研究者说,人们在生活中为了使自己过得愉快,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自欺欺人的思考方式,比如,大部分人都乐观地认为自己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中上水平,实际上从统计学上说,这是不可能的。研究者还举了自恋的例子:有很多人根本就是心灵上的“盲人”,他们被称为“自恋主义者”。自恋主义者有时候知道自己的自恋行为,也不赞成自己的一些做法,但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与外人对自恋主义者的看法是不同的,外人往往更讨厌他们,认为他们冷酷、自私、无情。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说,当一个人用别人的视角看自己的时候,往往并不舒服,还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比如,一个人自认为正直、明朗,可跟他打交道的人却往往把他坦率的言行看作是敌意和有侵犯性,这个人当意识到这一点时会很容易产生迷惑和感到受伤害。但是不得不说,经常变换一下角度看自己的方法却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心理学家建议人们对自己多一些了解,即使自己可能有很多缺点,面对缺点也不要灰心、沮丧。因为个性还是可以改变的,了解自己,就是改变自己的开始。
标签:自我 作文素材
Tag:优秀素材,语文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库,作文素材 - 优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