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一学习辅导初一语文辅导资料初一语文教案《梦溪笔谈》二则教案4» 正文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4

[10-20 00:29:37]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一语文教案   阅读:8289
概要: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以虫治虫》所给予我们的“环保”等方面的启示。教学重点:1、古代科学成就。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以虫治虫》教学设计一、导入我们已经享受了“想象艺术大师”沈复的《幼时记趣》,刚刚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远处我们又看到了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他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灿烂地眨起眼睛。让我们走进它的迷人世界——《梦溪笔谈》二则之《以虫治虫》好吗?(板书或投影)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和查阅资料情况1、你读了《以虫治虫》之后感受如何?随意谈谈。2、你查阅资料了吗?你眼中的《梦溪笔谈》和作者沈括如何?《梦溪笔谈》作者沈括(1031一1095
《梦溪笔谈》二则教案4,标签:初一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kmf8.com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以虫治虫》所给予我们的“环保”等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

1、古代科学成就。

2、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以虫治虫》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已经享受了“想象艺术大师”沈复的《幼时记趣》,刚刚尝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远处我们又看到了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他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灿烂地眨起眼睛。让我们走进它的迷人世界——《梦溪笔谈》二则之《以虫治虫》好吗?(板书或投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和查阅资料情况

1、你读了《以虫治虫》之后感受如何?随意谈谈。

2、你查阅资料了吗?你眼中的《梦溪笔谈》和作者沈括如何?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1031一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参加王安石变法,晚年致力于总结学术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撰写《梦溪笔谈》26卷。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3、你又识记了哪些字词,请讲给我们听!

三、读知课文,感悟课文

引导学生利用“十步探究学习法”读知感悟课文。

“文言文十步探究学习法”本着以学生自学自议为主,以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为辅,二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它主要分为学生自学、教师设疑、师生互动、学生欣赏、师生合作共同解决五部分。

“十步文言文探究学习法”具体操作及实施如下:

第一部分为两步:第一步:先让学生认真自读,利用工具和注释清除字词障碍。第二步:学习讨论读法,小组开始活动。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先整体上认识课文,为活动提供讨论依据,目的在于“入门”。

www.kmf8.com

第二部分教学设疑,指点迷津。因为文言文的学习入门关键在于是否能读好课文,这就要求学生找好读的节奏、读的轻重缓急,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心情舒畅,为下边的其他活动打好基础。第三步:教师设疑:为什么把这个字读成重音,而把那个字读成轻音?为什么这个节奏这样划分等。第四步:师生共同把上步的问题解决后由教师标准地范读一遍课文。

第三部分根据学生的疑问,师生互动。它又分两步:第五步:教师让学生们讨论。可以在组内,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展开。最后师生共同解决。接着第六步:学生们再读。读感受,谈理解,之后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或查找资料,逐渐进入理解性的朗读。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摸索着学习,通过实践学得。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第四部分是学生欣赏,这种学习也得需要教师的指导,出现问题还要师生共同解决。这一部分也分两步:第七步:主动参与,欣赏分析。这一步中小组学习必须扎实,活动要井然有序,小组长要组织调控,组织学生当好“小老师”,做好记录,组员先独立思考再发问;最后找疑点。第八步:师生互动,解决疑难。这一步教师和学生互相答题,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达到欣赏的目的。

第五部分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即第九步:在学生都理解了,达到了欣赏文言文的目的,然后再读,再想一想,让学生明白这样学习的原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第十步:师生共读,争取成诵。这一步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一步,师生的合作探究成果已被证实,师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满足感特强。

“十步文言文探究学习法”共五大部分,十个步骤,每个步骤无所谓轻重,重要的是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

(一)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正确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力求了解课文大意。

《以虫治虫》全文共70个字,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这里要注意的是几个词语的运用。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第二层,第2、3两句。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这里要注意的词语是,则:连词,相当于“就”;以:用;之:代词,代子方虫;悉:全,都;为:成为。

这层里的“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的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作者简而言之地介绍了子方虫的天敌的外貌特征“如土中的铬蝎,其喙有钳”。因为它“有钳”才能“搏之”,子方虫才能“悉为两段”;才能在十天后就把“千万蔽地”的众多子方虫消灭干净。可见其威力之大,因而才有“岁以大穰”的结果。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今天读来给我们以启发,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层,最后一句。要注意的词语是,其:代词,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之:语气助词,没有什么意义;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之:代词,它,指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这种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1] [2]  下一页


Tag:初一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大全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一语文教案
上一篇:《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