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按课文内容填空。 (10分)
(1)《论语十则》中论述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一句是:( , )。
(2)表明学和思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4)去年9月28日,第二届中国·黄冈东坡赤壁文化旅游节暨鄂黄长江大桥竣工通车庆典在黄州举行。在庆典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滨江古城——黄州。”
(5)学习《羚羊木雕》后,我们明白了:羚羊有价,情义无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一条与“友谊”有关的名言警句。( )。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16分)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 ),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还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来,也曾因此弄坏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有比桑葚要好得远。
1、按课文内容填上文段的空。( ) (1分)
A、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低唱 弹琴 B、碧绿 光滑 低唱 弹琴 高大 紫红
C、光滑 高大 碧绿 低唱 弹琴 紫红 D、碧绿 低唱 光滑 高大 弹琴 紫红
2、这个文段对百草园的描写彩用的是先由( )到( ),再由( )到 ( )的顺序。(2分)
3、这段文字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分)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
4、文段写的四件趣事是:( ),( ),
( ),( )。(4分)
5、这段文字抓住对象的特征,用表示颜色、声音、形状、滋味的词语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不同的景物。请你按下面的要求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各两个填在横线上。(4分)
颜色: 。声音:
形状: 。滋味:
6、文中的两个“不必说”的表达作用是什么?(1分)
答:
7、“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分)
答: 。
8、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谰、生机勃勃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的确令人心旷神怡。
B、反映了儿童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对封建教育的反感。
C、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再现了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遭遇。
(二)(12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一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下面能概括选文内容的小标题是( )(1分)
A、父亲的背影 B、父子情深 C、父子惜别 D、买橘子送别
2、这段文字主要写了父亲 买橘子时( )的情形,这种情形表现出( )。主要采用了人物( )描写和( )描写的方法。(4分)
3、这段文字刻画了父亲的背影,第二次写背影的作用是表达( )。这段文字中仅写了父亲的三句话,但这三句话却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 )之情。(2分)
4、“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原因是:( ),下文中的(“ ”)是与此句相呼应的句子,这泪水前者是( )之泪,后者是( )之泪。(4分)
5、文中写道:“我本来要去(买橘子)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父亲)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地,心里很轻松似的。”对这两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1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8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是知也 (知: ) ⑵不耻下问 (耻: )
⑶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 ) ⑷默而识之 (识: )
2、翻译文言语句。(2分)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理解填空。(3分)
⑴“是以谓之‘文’也”一句中“是”具体指代的内容是: 。
⑵根据上面所选第4则语录,写出一个四字成语:
- 初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B卷
- › 2016年度初一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 › 初一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 › 初一年级教学计划精选
- › 初一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 › 初一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 › 初一年级政治上学期教学计划
- › 初一年级上册政治第二次月考试卷
- › 课标版初一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 › 初一年级《童趣》基础知识点整理
- › 初一年级《童趣》基础字词
- › 初一年级《童趣》课文原文译文
- › 初一年级《童趣》课文原文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B卷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B卷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B卷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初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B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