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期中试题,在期中考试过后,大家也再检验一下自己还有哪里不足吧。希望大家喜欢。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A. 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 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C. 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D. 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3、《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
A. 郡县制 B. 皇帝制度 C. 分封制 D. 三公九卿制
4、“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5、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高度成熟的时期。下列关于其“成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建立了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
B.创立了被西方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C.建立了古代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唐律
D.发展完善了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机制——监察制度
7、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
A. 表明君主专制的继续强化 B. 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 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8、《清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政策,为实施该政策,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是( )
A.军机处 B.理藩院 C.宣政院 D.总理衙门
9、《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有利于英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条款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及九龙司地方一区
10、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 )
①由沿海开始深入内地 ②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③由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经济侵略为主 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11、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其直接目的是 ( )
A.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 B.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C.保持中国领土完整,促进它走向近代化 D.步他国后尘攫取本国势力范围
12、列宁说:“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英国人、法国人……等疯狂镇压”指的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关于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的原因,以下认识正确的有( )
①清政府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②左宗棠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③左宗棠的反侵略斗争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挫败了侵略者 ⑤军事斗争与外交谈判相互配合 ⑥中国的政治制度、军事技术比俄国先进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
14、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
15、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
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战役中
C.威海卫战役中 D.淮海战役中
16、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A.日本侵华使民族矛盾激化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17、美国记者谈到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他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
A.国共两党正式组建联合政府 B.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8、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的行动……”从中可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 )
A. 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 B. 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
C. 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 D. 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
19、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
- 2017届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攻略
- › 2017高三政治复习备考的主要策略
- › 2017年高考政治备考:重视“两件大事”坚持“三个为主”
- › 2017高考政治备考:着重了解七大考点
- › 2017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
- › 2017高考地理备考指导:解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备考: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 › 2017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 2017年高考最有可能考的50道地理试题
- › 2017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预测及指导
- › 2017年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 › 2017年高考地理复习:河流专题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2017届高一历史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