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三学习辅导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高中学习网» 正文

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高中学习网

[10-20 00:47:15]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三语文教案   阅读:8598
概要: 学生讨论。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
高三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高中学习网,标签:高三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学生讨论。

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 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之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 词 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之子于归 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 构 助 词 悦亲戚之情话 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提前标志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 怅恨久之 无实义

② 以

词性 例句 释义

介词 既自以心为形役 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用

王语暴以好乐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带着

连词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同 “而”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 同 “而” ,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 才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因为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词性 例句 释义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尔”,你的

连 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 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 表承接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 寓形宇内复几时?

B. 将有事于西畴.

C. 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 省略句, “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行

例句 出处 释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离开、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出师表》 实行,做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 行为,品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 将要

琵琶行 古诗一种体裁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háng)行列

② 引

例句 出处 释义

引而不发 成语 开弓、拉弓

引壶殇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端起

乃引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 举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率领、导引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游黄山记》 吸引

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引、召请

令查出引入上谕中 《谭嗣同》 引用、援引

李凭箜篌引 诗题 乐府诗体名

3 乘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驾、乘车

乘虚而入 成语 利用、凭借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顺着

乘鄂渚而反顾兮,秋科之绪风 《涉江》 登上、升

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冒着、顶着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 (shèng)辆,量词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左传》 (shèng)数词,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教案
上一篇: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高中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