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寒潮
1、寒潮:是强烈的冷空气活动,它规模大,势力强,降温剧烈。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以内降温超过10℃。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春秋季则规定江淮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而在我国近海的海面上有7级以上大风,即可算寒潮。如果降温在 48小时内达14℃以上,则称为强寒潮。
2、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
主要有四条: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
方向 源地、路径 占比重 势力及结果
西方 西伯利亚北面的喀拉海附近,
一般经过新疆、青海和河西
走廊南下。 14% 影响范围广
西北方 冷空气多从巴伦支海北面的
北冰洋上空形成,经俄罗斯
和蒙古侵入我国。 60% 最强。造成长江
以北的降温和大
风天气
北方 极地寒冷空气从泰梅尔半岛
附近南下,向南在贝加尔湖
附近或以东地区侵入我国。 19% 较强
降温程度
比较小
东北 来自极地,形成与蒙古北部、
叶尼塞河、勒拿河附近 7%
3、寒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增强了大陆性
(2)增长了霜期,缩短了生长季;
(3)在冬半年干旱季节还可产生一定的降水,可缓解旱情。
这是有利的方面,寒潮南下产生降水,可以缓解旱情。
4、寒潮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使农作物等发生冻害减产、牲畜冻死、引起“沙暴”
(2)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等的正常运行
(二)梅雨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水由冬到夏逐渐增多,南方大多在初夏,北方大多在盛夏雨量大增,形成比较明显的雨季。雨季是我国农事活动最重要的季节,各地区雨季各有特点,不能一一详述。这里只讨论江淮一带的雨季一梅雨。梅雨历来都很受重视,可能是因为这一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而梅雨出现在盛夏长江流域伏旱季前,梅雨季节雨量是否正常,关系到土壤水分和稻田蓄水能否适当抵御伏旱,水稻能否取得较好的收成。
1、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称为“梅雨”或“霉雨”。又称“江南梅雨”
2、梅雨主要分布地区及时间:
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 ْ的地区,出现在淮河流域。一般出现在芒种后(6月5日),夏至(6月21日)前。有时到7月份上旬“出梅”,一般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同,入梅早时可在5月中下旬,晚时可迟至7月初,前后相差40天。出梅最早在6月中旬,最晚在8月初。梅雨早晚相差很大。物候期在梅熟时。
3、形成原因:
初春,大陆加热作用日益加强,在4、5月,华南地区热低压已经建立,青藏热低压也在5月建立,偏南夏季风(有人称为小季风)已影响华南地区,与中、高纬度入侵的冷空气对峙,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两湖盆地,已是春雨连绵。
在初夏季,行星风带北移,大陆的热源和海洋上的冷源作用已很显著。这时大陆上热低压已相当强大,青藏高原热低压已建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到北纬20º附近,在高原热低压的加强下,强盛的夏季风活跃在长江流域一带。这时在对流层中层,中纬度西风环流形势常有利于引导冷空气不断南下,到江淮流域一带与暖湿的西南季风气流相遇,锋面发生波动形成江淮气旋,形成江淮地区的梅雨
(三)台风
1、概念: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在东亚叫台风,在北美称飓风,在印度洋地区叫气旋或风暴。大多数在夏秋两季侵袭我国。
2、台风形成条件与流场。
3、台风移动路径:
我国台风的源地在菲律宾、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和南海,其中以西太平洋洋面发生的台风最多。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南侧、西南侧和西北侧主导气流流向影响。归纳起来有三类:
路径类别 路径 主要影响地区
西行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西行,穿过菲律宾
或巴林博海峡、巴土海峡,进入我国
南海,再西行至海南岛、中南半岛。 我国海南省、两广沿海
和南海地区
西北行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向西北方向移
动,先在台湾登陆,穿过台湾海峡,
又在福建登陆,或从源地西行,穿
过琉球群岛,在江浙沿海登陆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转向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至
北纬25º转向东北,向日本方向移去 对我国影响不大,但有时
也会影响东部沿海地区
4、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台风属于灾害性大气。它带来狂风、暴雨、巨浪、海潮,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交通安全和港口设施。登陆强台风所到之处往往拔树倒屋,降大暴雨,使山洪暴发,水库大坝溃决,淹没农田,冲毁铁路,造成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是台风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伏旱或秋旱,适时适量的台风外圈(台风分外圈、中圈和内圈)降水,显然有益于农业生产,对解除或缓解旱情以及降温有利。
作业:
1、对我国气候的评价(优势与不足)
2、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概念:
是地球陆地表层部分,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和土壤等构成。是包括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社会而言,土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土地的基本特征
(1)具有生产能力和固定的空间位置
土地是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之一。
(2)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是对人类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原始形态可直接投入生产过程或用于消耗。那些没有或未发现用途的东西,没有形成价值,不属于资源的范畴,生产过程的产物也不能称为资源。从这个观点出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 › 高三地理竞赛试题练习
- › 高三地理摸底试题整理
- › 高三地理补考试题练习
- › 2016高三地理模拟试题测试
- › 2016高三地理摸底试题测试
- › 2016届高三地理月考试卷练习
- › 高三地理综合试题:我国西气东输
- › 高三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练习
- › 高三地理月考试题练习
- › 高三地理期中考试卷练习题
- › 高三地理教案:生物多样性保护
- › 高三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