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三学习辅导高三物理复习高三物理教案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正文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

[10-20 00:46:57]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三物理教案   阅读:8715
概要: 六、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一)寒潮1、寒潮:是强烈的冷空气活动,它规模大,势力强,降温剧烈。根据中央气象台的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以内降温超过10℃。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春秋季则规定江淮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而在我国近海的海面上有7级以上大风,即可算寒潮。如果降温在 48小时内达14℃以上,则称为强寒潮。2、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四条: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方向 源地、路径 占比重 势力及结果西方 西伯利亚北面的喀拉海附近,一般经过新疆、青海和河西走廊南下。 14% 影响范围广西北方 冷空气多从巴伦支海北面的北冰洋上空形成,经俄罗斯和蒙古侵入我国。 60% 最强。造成长江以北的降温和大风天气北方 极地寒冷空气从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向南在贝加尔湖附近或以东地区侵入我国。 19% 较强降温程度比较小东北 来自极地,形成与蒙古北部、叶尼塞河、勒拿河附近 7%3、寒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自然结构专项,标签:高三物理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六、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寒潮、梅雨、台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气候现象。它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寒潮

1、寒潮:是强烈的冷空气活动,它规模大,势力强,降温剧烈。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能使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在48小时以内降温超过10℃。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春秋季则规定江淮地区最低气温达到4℃以下),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而在我国近海的海面上有7级以上大风,即可算寒潮。如果降温在 48小时内达14℃以上,则称为强寒潮。

2、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

主要有四条: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

方向 源地、路径 占比重 势力及结果

西方 西伯利亚北面的喀拉海附近,

一般经过新疆、青海和河西

走廊南下。 14% 影响范围广

西北方 冷空气多从巴伦支海北面的

北冰洋上空形成,经俄罗斯

和蒙古侵入我国。 60% 最强。造成长江

以北的降温和大

风天气

北方 极地寒冷空气从泰梅尔半岛

附近南下,向南在贝加尔湖

附近或以东地区侵入我国。 19% 较强

降温程度

比较小

东北 来自极地,形成与蒙古北部、

叶尼塞河、勒拿河附近 7%

3、寒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增强了大陆性

(2)增长了霜期,缩短了生长季;

(3)在冬半年干旱季节还可产生一定的降水,可缓解旱情。

这是有利的方面,寒潮南下产生降水,可以缓解旱情。

4、寒潮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使农作物等发生冻害减产、牲畜冻死、引起“沙暴”

(2)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等的正常运行

(二)梅雨

我国大部分地区雨水由冬到夏逐渐增多,南方大多在初夏,北方大多在盛夏雨量大增,形成比较明显的雨季。雨季是我国农事活动最重要的季节,各地区雨季各有特点,不能一一详述。这里只讨论江淮一带的雨季一梅雨。梅雨历来都很受重视,可能是因为这一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而梅雨出现在盛夏长江流域伏旱季前,梅雨季节雨量是否正常,关系到土壤水分和稻田蓄水能否适当抵御伏旱,水稻能否取得较好的收成。

1、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称为“梅雨”或“霉雨”。又称“江南梅雨”

2、梅雨主要分布地区及时间:

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 ْ的地区,出现在淮河流域。一般出现在芒种后(6月5日),夏至(6月21日)前。有时到7月份上旬“出梅”,一般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同,入梅早时可在5月中下旬,晚时可迟至7月初,前后相差40天。出梅最早在6月中旬,最晚在8月初。梅雨早晚相差很大。物候期在梅熟时。

3、形成原因:

初春,大陆加热作用日益加强,在4、5月,华南地区热低压已经建立,青藏热低压也在5月建立,偏南夏季风(有人称为小季风)已影响华南地区,与中、高纬度入侵的冷空气对峙,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两湖盆地,已是春雨连绵。

在初夏季,行星风带北移,大陆的热源和海洋上的冷源作用已很显著。这时大陆上热低压已相当强大,青藏高原热低压已建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北移到北纬20º附近,在高原热低压的加强下,强盛的夏季风活跃在长江流域一带。这时在对流层中层,中纬度西风环流形势常有利于引导冷空气不断南下,到江淮流域一带与暖湿的西南季风气流相遇,锋面发生波动形成江淮气旋,形成江淮地区的梅雨

(三)台风

1、概念: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在东亚叫台风,在北美称飓风,在印度洋地区叫气旋或风暴。大多数在夏秋两季侵袭我国。

2、台风形成条件与流场。

3、台风移动路径:

我国台风的源地在菲律宾、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和南海,其中以西太平洋洋面发生的台风最多。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南侧、西南侧和西北侧主导气流流向影响。归纳起来有三类:

路径类别 路径 主要影响地区

西行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西行,穿过菲律宾

或巴林博海峡、巴土海峡,进入我国

南海,再西行至海南岛、中南半岛。 我国海南省、两广沿海

和南海地区

西北行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向西北方向移

动,先在台湾登陆,穿过台湾海峡,

又在福建登陆,或从源地西行,穿

过琉球群岛,在江浙沿海登陆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转向 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至

北纬25º转向东北,向日本方向移去 对我国影响不大,但有时

也会影响东部沿海地区

4、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台风属于灾害性大气。它带来狂风、暴雨、巨浪、海潮,严重威胁着工农业生产、交通安全和港口设施。登陆强台风所到之处往往拔树倒屋,降大暴雨,使山洪暴发,水库大坝溃决,淹没农田,冲毁铁路,造成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是台风有时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伏旱或秋旱,适时适量的台风外圈(台风分外圈、中圈和内圈)降水,显然有益于农业生产,对解除或缓解旱情以及降温有利。

作业:

1、对我国气候的评价(优势与不足)

2、气候变化及演变趋势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概念:

是地球陆地表层部分,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和土壤等构成。是包括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社会而言,土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土地的基本特征

(1)具有生产能力和固定的空间位置

土地是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之一。

(2)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是对人类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原始形态可直接投入生产过程或用于消耗。那些没有或未发现用途的东西,没有形成价值,不属于资源的范畴,生产过程的产物也不能称为资源。从这个观点出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高三物理教案高三物理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物理复习 - 高三物理教案
上一篇:高三地理教案:中国地理海岸及海域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