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倍数和因数》教案及反思1» 正文

《倍数和因数》教案及反思1

[10-20 00:40:19]   来源:http://www.kmf8.com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阅读:8870
概要: 毛丽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动手操作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建立乘法与倍数、因数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本质内涵,能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和智慧学习的理性价值。 3、丰富数学课堂生活,重建数学课堂文化,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资源整合: 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学习资源,捕捉开发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丰富课堂生活,构建共生互惠、和谐发展的数学课堂文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操作诱疑——明确探究目标 1、操作激活。 请学生将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拼法?并想一想: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并用一个算式表达出你的拼法。 2、全班交流。 4×3=12 6×2=12 12×1=12 3×4=12 2 ×6=12 1×12=1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
《倍数和因数》教案及反思1,标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http://www.kmf8.com

毛丽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动手操作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建立乘法与倍数、因数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本质内涵,能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和智慧学习的理性价值。 
3、丰富数学课堂生活,重建数学课堂文化,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资源整合: 
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学习资源,捕捉开发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丰富课堂生活,构建共生互惠、和谐发展的数学课堂文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操作诱疑——明确探究目标 
1、操作激活。 
请学生将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拼法?并想一想: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并用一个算式表达出你的拼法。 
2、全班交流。 
4×3=12 6×2=12 12×1=12 
3×4=12 2 ×6=12 1×12=1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研究数学新本领。 
二、操作实践,内化建构——促进自主探究 
㈠自学尝试,举例内化——认识因数和倍数 
1、自学尝试: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第70页的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自学情况的汇报和交流,教师适时指出:因为4×3=12,所以我们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同时板书) 
问:你能根据6×2=12这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指名说一说)12×1=12这个算式呢? 
2、举例内化: 
你能写出一个算式,让你的同桌找一找因数和倍数吗?(学生互说,教师巡视找出典型例子) 
相互依存的关系: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说明。 
教学预设:预计学生在自己写算式的过程中,会有诸如5×5=25、7×1=7、0×8=0等,如果学生有特殊的0×8=0。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指出,我们研究因数倍数是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如果没有出现这类特殊的算式,教师有效介入,帮助启迪学生思考,发展深刻性的思维品质。 
指出:我们不仅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找因数和倍数,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找因数和倍数。 
3、变式拓展: 
出示数字百宝箱:写有“4、60、15、1、2、3、10、20、8、40”等数,请学生任意抽两张数字卡片,思考能否用倍数和因数造句说话。 
㈡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因数和倍数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请学生写出3的倍数。预计学生在写3的倍数时,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如30、9、15,而且只是写出了几个;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口诀写出了3、6、9、12、15、18、21、24等等,三是用加法的方法,每次递加3;四是用除法想,( 
)÷3=1、( )÷3=2、( 
)÷3=3的方法写出了3、6、9、12、15、18等。同时可能还会有学生在教师宣布时间到的时候会因为3的倍数写不完而抱怨时间太少。 
请写得又多又快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方法、小窍门。在此基础上交流评价小结方法:评价时突出有序思维的策略: 
一是用想乘法的方法,根据3×1=3,3×2=6,3×3=9,3×4=12等; 
二是用想除法的方法,根据3÷3=1,6÷3=2,9÷3=3,12÷3=4等; 
三是用递加的方法,即根据3,3+3=6,6+3=9,9+3=12,12+3=15等: 
3的倍数有:3,6,9,12,15,18,21……(板书) 
2、迁移内化,自主探究: 
⑴尝试迁移:请学生尝试迁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 
2的倍数有:2,4,6,8,10,12……(板书) 
5的倍数有:5,10,15,20,25……(板书) 
⑵引导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上这些数的倍数,有什么发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拓展提升,主动建构: 
⑴迁移尝试:请学生试着找出36的所有因数。 
⑵交流方法:教师即时捕捉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基础性教学资源,并及时创生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评价,在评价中探究,在发现中建构。预计学生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如2,3,6,而且仅此写出了几个;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出了1,36,2,18,3,12,4,9,6,但没有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三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出: 1,2,3,4,6,9,12,18,36。 
⑶启迪思考: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说一说。 
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要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方法可以有: 
用乘法( )×( )=36的方法,一对一对地写; 
或者是用除法36÷( )=( )的方法想,而且是有顺序地从小到大全部写。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板书) 
⑷引导观察:尝试写出30、16的所有因数。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板书) 
16的因数有:1,2,4, 8,16。(板书) 
观察:看一看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36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36,……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1、实例感悟。 
指导学生做书本“想想做做”的第2题和第3题。 
2、“想想做做”第5题。 

[1] [2]  下一页


Tag: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一篇:变“学”数学为“做”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