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小学科学建构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堂» 正文

建构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堂

[10-20 00:09:50]   来源:http://www.kmf8.com  小学科学   阅读:8275
概要: 四、交流分析,得出结论学生亲历探索过程,收集到丰富的感性材料,但这些材料往往比较零乱,必须经过思维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认知的必然过程。学生亲自观察,亲历实验现场,肯定会各有所获,哪怕是一丁点儿。教师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要积极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交流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当学生观点一致时www.kmf8.com ,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当观点一致,但探究角度不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辉映;当学生观点相悖时,引导学生展开争论,相互启发……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给了学生充分想象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学生的答案也许与正确的答案有些差距,但应积极鼓励这种探索精神,更应帮助学生对各种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必要时可以再观察,再实验,最终得出学生自己能够接受的结论。例如在做“加快热水降温实验”时,学生通过半分钟、一分钟、两分钟后的多次实验,证明了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到冷水中,两个杯子互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的速度,其中降温最快
建构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堂,标签: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反思,http://www.kmf8.com
    
    四、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亲历探索过程,收集到丰富的感性材料,但这些材料往往比较零乱,必须经过思维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认知的必然过程。学生亲自观察,亲历实验现场,肯定会各有所获,哪怕是一丁点儿。教师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要积极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交流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当学生观点一致时

  www.kmf8.com ,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当观点一致,但探究角度不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辉映;当学生观点相悖时,引导学生展开争论,相互启发……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给了学生充分想象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学生的答案也许与正确的答案有些差距,但应积极鼓励这种探索精神,更应帮助学生对各种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必要时可以再观察,再实验,最终得出学生自己能够接受的结论。例如在做“加快热水降温实验”时,学生通过半分钟、一分钟、两分钟后的多次实验,证明了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到冷水中,两个杯子互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的速度,其中降温最快的方法是用两个杯子互倒(由于外部条件不同,有时放到冷水中降温速度最快),静置状态降温最慢。
    
    
    五、拓展活动,学以致用
    
    在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真知后,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再实践——再认知”。大自然包罗万象,奥妙无穷,仅仅依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另外,一堂课不可能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例如学习了《改变浮和沉》后,学生知道了一些改变物体浮沉的办法,课下我请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自己制作一个潜水艇,试着解释潜水艇是如何改变浮沉的。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了《压缩空气》一课,我让学生去思考解释一些跟压缩空气有关的问题,巩固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你们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压缩空气搞发明创造,当个小科学家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猜想:“我想利用压缩空气的弹性发明一种电梯,电梯下的空气包受到压缩后电梯自动升起,这样可以节约用电。”“我想给中国篮球运动员发明一种‘压缩空气运动鞋’,这样他们在篮下就可以跳得很高,就都能表演大力扣篮和盖帽了。”……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其创造潜能得以挖掘。再比如学习了《七色阳光》,利用教科书中创设的情景提出问题:“物体的颜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布置学生课下来研究,要相信学生是能够认识和掌握物体颜色的成因的。过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以“阳光与颜色”为主题办一期板报,引导学生将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外,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世界多姿多彩的真正原因。
    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实验证明,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所学知识才能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本质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帮助,而学生对答案的渴求也能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另外,也只有在这样的亲历过程中,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探究比他们以前的个人见解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迷人的魅力和科学规律的震撼力,逐步感悟到“科学之美”。
    
    参考文献:
    [1]方红,常利梅.科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张开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 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上册)[M].青岛出版社,2006,8.
    [3net
    
 

 

上一页  [1] [2] 


Tag: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小学科学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下册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