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中考语文复习指导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正文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

[10-20 00:37:18]   来源:http://www.kmf8.com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   阅读:8997
概要: 第三段——抒写作者感受(月下感叹)。2. 概括全文中心:这篇游记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3. 全文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好在哪里?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色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5.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和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6. 如何理解“闲人”:① 指性情高雅的人; ② 包含了作者被贬的悲凉与对人生的感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一、文学常识l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集锦,标签:中考语文复习资料,http://www.kmf8.com

第三段——抒写作者感受(月下感叹)。

2.       概括全文中心:

这篇游记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       全文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好在哪里?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色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5.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和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

6.       如何理解“闲人”:

① 指性情高雅的人;                         ② 包含了作者被贬的悲凉与对人生的感慨。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l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l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理解性默写

1.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4.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       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而言。

7.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8.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9.       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    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三、简答题

1.       概括全文主旨。

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事例,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作用,进而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2.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主要论述了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向上,国无忧患就会遭受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题的另一版本见下)

第一段——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个人成就大业都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观点。

第三段——谈人论国,进一步阐述观点。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       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       孟子从反面论证亡国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这就是: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磨难。

6.       孟子认为国家长久不衰的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       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中考语文复习指导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复习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
上一篇:人教版中考七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词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