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片段赏析让学生的语言丰润起来» 正文

让学生的语言丰润起来

[10-19 00:09:42]   来源:http://www.kmf8.com  片段赏析   阅读:8465
概要: 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最近,笔者在某校六年级组织了一次调研,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名为《我好想……》的习作,结果令人担忧:三分之一的学生习作缺乏主题,东拉西扯;三分之一的学生词达意,语句不通顺;不少学生缺乏想象力。此后的三个多月,我们继续深入课堂,认真听了常态课、示范课和省市级评优课。我们发现,上述问题与语文课堂上字、词、句、段的训练方法欠妥有一定关系。词语训练:“捉点”,还是“布云”?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时有这样一个词语训练环节:师:小松鼠看到了绿油油的花生叶。说一说,还有什么是绿油油的呢?生1:小草。生2:麦苗。生3:树叶。师:同学们真聪明!类似的教学片段,课堂上屡见不鲜。执教者试图以“绿油油”为生发点,激活学生的“内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扩大词汇量。细细回味,我觉得语文课不应该像“走梅花桩”一样找寻“落脚点”,也不应该是自然生物课。语文课应是“布云”,而目应该“布”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言训练的“云”。第二次上课时,经过商讨,作了这样调整:师:小松鼠看到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花生叶。说一说你们平时看到过哪些“
让学生的语言丰润起来,标签: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学习网,http://www.kmf8.com

  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最近,笔者在某校六年级组织了一次调研,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名为《我好想……》的习作,结果令人担忧:三分之一的学生习作缺乏主题,东拉西扯;三分之一的学生词达意,语句不通顺;不少学生缺乏想象力。
  此后的三个多月,我们继续深入课堂,认真听了常态课、示范课和省市级评优课。我们发现,上述问题与语文课堂上字、词、句、段的训练方法欠妥有一定关系。
  
  词语训练:“捉点”,还是“布云”?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时有这样一个词语训练环节:
  师:小松鼠看到了绿油油的花生叶。说一说,还有什么是绿油油的呢?
  生1:小草。
  生2:麦苗。
  生3:树叶。
  师:同学们真聪明!
  类似的教学片段,课堂上屡见不鲜。执教者试图以“绿油油”为生发点,激活学生的“内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扩大词汇量。细细回味,我觉得语文课不应该像“走梅花桩”一样找寻“落脚点”,也不应该是自然生物课。语文课应是“布云”,而目应该“布”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言训练的“云”。
  第二次上课时,经过商讨,作了这样调整:
  师:小松鼠看到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花生叶。说一说你们平时看到过哪些“绿油油”的美景?
  生1:杨树那绿油油的叶子在微风中一摆一摆的,好像在逗我们玩哩。
  生2:小山羊见到绿油油的青草,高兴得“咩咩”直叫。
  生3:来到田野,我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麦苗。
  这样的引导,开启了学生尘封的记忆,唤醒了孩子们敏锐的感知。“绿油油”的“小草”、“麦苗”和“树叶”不再是孤立静止的形象,孩子们睁开慧眼,不仅看到了“绿油油”的颜色,还看到了“树叶”的风姿、“青草”的魅力、“麦苗”的广阔……透过“绿油油”,呈现出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孩子们优美规范的语言中充满了灵气,充满了情趣,透露出对生命的热爱。这样,学生的言语表达与性情陶冶水乳交融。
  
  句子表达:“浮水”,还是“潜游”?
  
  再看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早》一课的句子练习片段:
  师:同学们,作者借花喻人,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实际上也是赞美鲁迅先生品质。能用“冰清玉洁”说句话吗?
  生1: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冰清玉洁的品质。
  生2:周总理的一生冰清玉洁。
  生3:孔繁森品格高尚冰清玉洁,是一位好干部。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上述句子的表述有错吗?没有。但是,如果我们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审视,就会觉得似乎缺乏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就会干瘪、生硬、缺乏灵气,而且容易助长学生的情性。所以,当课堂上学生出口便能成“句”之时,我们要想一想,他们造的是“真”句子吗?当学生造出“浮在水面上的句子”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再往深得“潜游”,让句子的内涵再丰富些。比如,当上述生1造句时,可这样引导:“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哪些故事体现了他的‘冰清玉洁’?”学生便会说:“鲁迅先生无偿救助车夫,免费赠书给进步青年,一生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真是冰清玉洁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光明磊落、冰清玉洁,我真为有这样的导师感到骄傲!”
  
  片段描写:“转圈圈”,还是“跳出来”?
  
  教学《秋天的怀念》片段:
  师:我们既要读懂母亲的心,也要读懂儿子的情。此时此刻,儿子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悔恨。
  生2:感激。
  生3:怀念。
  师:好,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二点,把儿子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出来吧!(播放毛阿敏演唱的《烛光的妈妈》。)
  整节课,一会儿《二泉映月》伴奏,一会儿观看MTV,师生都沉浸在凄苦的母爱和儿子无限悔恨的思念之中,内心是沉甸甸的,并与课文结尾的“真情表白”,保持了情感的连续性,整堂课浑然一体,给人以完美之感。
  欣赏了这个教学片段,我一直在揣摩叶圣陶先生“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经典名言,学习这类人文情感比较丰富的课文,我们究竟需要怎样去把握?是在文中“转圈圈”,还是应该“跳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我认为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至少还有两个重要的学习目标:(1)感受母爱,升华博爱。(2)品味细节,学习写人的方法。如果把这两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锤炼语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思想,必定能取得最佳效果。依据这样的设想,我认为可以这样调整:
  师:同学们,作者史铁生还想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天都沐浴着爱,享受着爱,但我们往往浑然不觉,还常常抱怨被爱得不够。为了事后不后悔,为了让爱不遗憾,我们要学会发现,学会珍惜。请围绕“(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的)爱是温暖的”捕捉吃饭、睡觉、上学、嬉戏等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用心揣摩当时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抒发你对“爱”的感受。  
Tag:片段赏析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学习网小学语文教学 - 片段赏析
上一篇:《可贵的沉默》教学片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