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初中学习网初一学习辅导初一语文辅导资料初一语文试卷生命之线 同步练习» 正文

生命之线 同步练习

[10-20 00:29:14]   来源:http://www.kmf8.com  初一语文试卷   阅读:8302
概要: 以下是www.kmf8.com为您推荐的 生命之线 同步练习 ,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生命之线 同步练习1.课文写了那个事件? 写了几次?这几次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有哪些人物?登山运动 两次第一次:1985年 “我”与西蒙第二次:1992年 “我”与马尔2.重点是写哪一次?另一次是以怎样的写作方式来交待?第二次 插叙3.分析两次登山运动的异同次序同异合作伙伴对同伴的态度、行为结果第一次遭遇险情生死考验西蒙砍断绳索栽入冰隙第二次马尔救助、劝慰最终得救4.讨论马尔的形象真正的英雄(高尚的人格)——团结助人的精神5.结合全文及第15节,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答案:"生命之线"有两层意义:1,连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是物质之"线";登山任保定的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信念,是"精神"之线.6、拓展阅读(一)生命的问句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生命之线 同步练习,标签:初一语文试卷分析,http://www.kmf8.com

 以下是www.kmf8.com为您推荐的 生命之线 同步练习 ,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生命之线 同步练习

1.课文写了那个事件? 写了几次?这几次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 有哪些人物?

登山运动 两次

第一次:1985年 “我”与西蒙

第二次:1992年 “我”与马尔

2.重点是写哪一次?另一次是以怎样的写作方式来交待?

第二次 插叙

3.分析两次登山运动的异同

次序同异

合作伙伴对同伴的态度、行为结果

第一次遭遇险情

生死考验西蒙砍断绳索栽入冰隙

第二次马尔救助、劝慰最终得救

4.讨论马尔的形象

真正的英雄(高尚的人格)——团结助人的精神

5.结合全文及第15节,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答案:"生命之线"有两层意义:1,连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是物质之"线";登山任保定的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信念,是"精神"之线.

6、拓展阅读

(一)生命的问句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成优美的语句。“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我看着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刚毅性格。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向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1.第1自然段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倒数第3自然段中“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什么?

答:⑴“一棵有毒的树”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⑵“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四种人的特点。

⑴第一种人:__________________⑵第二种人:__________________

⑶第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⑷第四种人: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人们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本文对“生命”问题进行探索,内容大胆而又有吸引力,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

B.作者写“生命”这样抽象的命题,以树为载体,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使这一抽象命题具体化。

C.本文开头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心态是为了铺垫下文对“生命”问题的设问。

D.文章开头提到四种人,作者显然否定前三种人的作法而肯定第四种人的作法。

E.本文告诉我们,面对“生命的问句”,无论给出多少种回答,人们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

参考答案

1.生命中的困难或危机;没有自己的个性和自我价值。

2.逃避;抗挣;慈悲;创造发明。

3.不同的观点都有真切的生活经历作为明证。

4.D、E。 

相关推荐:


Tag:初一语文试卷初一语文试卷分析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一语文试卷
上一篇:社戏 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