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三学习辅导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正文

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10-20 00:47:15]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8536
概要: www.kmf8.com为大家提供“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一文,供大家参考使用: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D。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筛选正确信息的能力。D项错在“泛伊斯兰主义”,应改为“泛斯拉夫主义”。2.答案A。考查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东突厥斯坦”“突厥帝国”“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都带有明显的分裂主义的味道,“东突厥汗国”则是历史上突厥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国家。3.答案B。考查信息整合和判断能力。A项错在“只在”;“东突分裂分子不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后裔”,事实上,他们还不一定是突厥民族的后裔,故C项错;D项错在“掀不起大风浪,不必过于重视”。二、文言文阅读(19分)4.B(更:经历)5.A 6.B(“解散投诉者”在先,“斩杀组织者”在后)7.(10
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标签: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www.kmf8.com

www.kmf8.com为大家提供“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一文,供大家参考使用:

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D。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筛选正确信息的能力。D项错在“泛伊斯兰主义”,应改为“泛斯拉夫主义”。

2.答案A。考查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东突厥斯坦”“突厥帝国”“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都带有明显的分裂主义的味道,“东突厥汗国”则是历史上突厥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国家。

3.答案B。考查信息整合和判断能力。A项错在“只在”;“东突分裂分子不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后裔”,事实上,他们还不一定是突厥民族的后裔,故C项错;D项错在“掀不起大风浪,不必过于重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4.B(更:经历)5.A 6.B(“解散投诉者”在先,“斩杀组织者”在后)

7.(10分) (1)朱博伪装成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咸,完全了解了他所犯的罪。(共4分。其中“诈”“具”“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按照)旧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共3分。其中“故事”“存”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所到之处总是用这样奇特怪异(的手段),来明确地告诉下属(自己)是不可以欺瞒的。(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朱博字子元,是杜陵人。家境贫困,年轻时在县里供职当亭长,逐渐升迁为功曹,刚直仗义,喜爱交游。当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由于是公卿子弟才能显著而为人所知,朱博都和他们相友善。陈咸任御史中丞,因泄露宫禁之内的话而犯罪,被关进监狱。朱博辞去官职,偷偷地步行到廷尉府中,刺探陈咸的案子。陈咸被拷打询问,伤势很重,朱博伪装成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咸,完全了解了他所犯的罪。终于免去陈咸的死罪。陈咸得以判处出狱,而朱博因为这件事名声显扬。

升任冀州刺史。朱博本来是武官,没有经历过用法令条文办事的文职,等到当了刺史巡视部属时,官吏和百姓几百人拦路自行投诉,官署都满了。从事请求暂时留在这个县,事情办完了再出发,想要以此来观察试探朱博。朱博心里明白,告诉侍从赶紧准备车马。于是会见自行投诉的人,派遣从事明确地告谕官吏百姓:“想要投诉县里丞尉的,刺史不监察佩戴黄色绶带(官俸二百石)的官员,各人自己到郡里去。想要投诉二千石的墨绶长吏的,等使者巡视部属回来,到刺史的官署去。百姓被官吏所冤枉,以及投诉强盗小偷诉讼之事的,要到各自所属的部从事那里。”朱博停车判决发落,四五百人都离去了,如同神明。官吏百姓大为震惊。后来朱博慢慢查问,果然是一个老从事教唆百姓集会。朱博杀了这个官吏,州郡都畏惧朱博的威严。

朱博升为琅邪太守。齐郡风俗是人们都性情迟缓,以自高自大来涵养名声,朱博刚刚任职,右曹掾史都移书称在家躺着养病。朱博询问原因,回答说:“恐惧!(按照)旧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朱博于是召见各个曹史书佐和县大吏,挑选其中看起来可以任用的,发布教令让他们填补空缺。驱逐罢免各个称病的官吏,让他们戴着白巾走出府署大门。郡中大为震惊。他就是像这样来拒绝别人。朱博任职几年,大大改变了齐郡的风俗。

朱博升任廷尉,职责是掌管解决疑难之事,主持平议天下的狱讼。朱博担心被属吏所欺骗,任职后,召见正监典法掾吏,对他们说:“廷尉(我)本来是从武官出身,不通晓法律。然而廷尉自从治理郡县,判决狱讼以来将近二十年,单单是耳濡目染的时间也很长了,三尺法律条文,人事尽在其中。掾吏试着和正监一起写出过去判决狱讼时官吏讨论难以明白的几十个案件,拿来询问廷尉,廷尉能够替你们再行臆断。”正监认为朱博只是要逞强,料想他不一定能够做到,就一起逐条陈述出来。朱博把掾吏都召来,一同坐着来问难,朱博为他们判断刑罚的轻重,十个里说对了八九个。属吏都佩服朱博的干练,才能超过常人。朱博每次升调改换官职,所到之处总是用这样奇特怪异(的手段),来明确地告诉下属(自已)是不可以欺瞒的。

8.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9.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10. (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

(3)往事知多少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4分,错一字扣1分)

11.(1)B E(B.“我”只是提醒老周别管闲事,以免惹出麻烦,后来的救人行动“我”都全程参与其中,与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看客”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E.“我”的县政府机关干部身份是通过对通过对机关的位置和路的下坡上坡的描写中表露出来的,“我”的言行和处事方式不能表明这种身份。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二项得5分)

12.①重情义,热心助人。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每点2分)

13.①提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 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 而很兴奋。②老周的兴奋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 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 ③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 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 说主旨。(每点2分)

14.赞同老周: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有 理性。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 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试题
上一篇:高三语文试题:高三语文模拟试卷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