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中语文知识大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必须记住的句子» 正文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必须记住的句子

[10-20 00:38:14]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阅读:8246
概要: 【摘要】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是学好高中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奠定,是为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做准备的工作。所以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必须记住的句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题目: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必须记住的句子 (第一册) 13课:《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4课:《勾践灭吴》(《国语》) 4、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历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5、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6、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7、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8、果行,国人相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15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9、吾妻之美我者,私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必须记住的句子,标签: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http://www.kmf8.com

【摘要】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是学好高中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奠定,是为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做准备的工作。所以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必须记住的句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文题目: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必须记住的句子

 (第一册) 13课:《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4课:《勾践灭吴》(《国语》) 4、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历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5、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6、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7、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8、果行,国人相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15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0、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6课:《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1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14、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17课:《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8、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19、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0、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8课:《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4、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19课:《劝学》(《荀子》) 2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课:《秋水》(《庄子》) 3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32、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21课:《过秦论》(贾谊) 34、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5、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37、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38、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9、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0、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基业也。 4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2课:《鸿门宴》(司马迁) 4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47、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4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9、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3课:《兰亭集序》(王羲之) 50、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5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4课:《归去来兮辞》(陶潜) 5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5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 5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5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56、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第二册) 13课:《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5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5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59、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0、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6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4课:《滕王阁序》(王勃) 6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63、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64、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6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6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67、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6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69、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0、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71、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15课:《师说》(韩愈) 7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6、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6课:《阿房宫赋》(杜牧) 7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78、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79、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80、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81、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课:《六国论》(苏洵) 8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8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8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6、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7、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8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8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也。 19课:《伶官传序》(欧阳修) 90、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者,可以知之矣。 9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2、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9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0课:《石钟山记》(苏轼) 94、《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95、

[1] [2]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高中学习网 -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上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标点符号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