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正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10-19 12:34:22]   来源:http://www.kmf8.com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8316
概要: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8~20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硬币、台秤、电子秤、人体秤、两袋盐、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体验,感知轻重。请3名学生到前面来做背一背的游戏(3名学生分别是胖、中、瘦),然后分别说说对同学的体重有什么感受,2掂物体,感知轻重。人是有轻有重的,那我们身边的物体是不是这样呢,现在就请你任选两种不同的物体,用两只手掂一掂,互相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掂物体,感知轻重。)举例说明:一袋盐和一袋奶比,盐比较重,奶比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标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网,http://www.kmf8.com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8~2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硬币、台秤、电子秤、人体秤、两袋盐、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体验,感知轻重。
    请3名学生到前面来做背一背的游戏(3名学生分别是胖、中、瘦),然后分别说说对同学的体重有什么感受,
    2掂物体,感知轻重。
    人是有轻有重的,那我们身边的物体是不是这样呢,现在就请你任选两种不同的物体,用两只手掂一掂,互相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掂物体,感知轻重。)
    举例说明:一袋盐和一袋奶比,盐比较重,奶比较轻;一瓶浴液比一袋方便面重;一块橡皮比一本字典轻很多……看来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
    3知识迁移,引出重量单位。
    以前我们学习过计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米、分米、厘米、毫米,还有千米。)
    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呢,(毫克、克、千克、吨、公斤、斤。)
    在这些单位中,克、千克、毫克和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千克和克。(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安排了背一背、掂一掂、比一比三个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获得丰富具体的数学知识。即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给他们自由活动并发现数学知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受。]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用秤称一称。)
    你们都认识什么秤,(弹簧秤、台秤、电子秤和天平。) 今天我们要用到台秤和天平。在你们的桌上都放着规格一样的两袋盐,两袋盐有多重呢,(1000克。)
    你是怎么知道的,(袋上写着一袋盐是500克,两袋盐就重1000克。) 我们用秤称一称,验证一下好吗,谁会看这种台秤,说说怎么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 请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拿着两袋盐到前面来称一称。(1千克。)
    (2)掂一掂。
    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重量。(学生操作感受。)
    (3)估一估。
    同学们都感受到了1千克的重量,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几个水果大约重1千克,看看哪个小组估计得最准确。(学生用袋装水果,估计重量,并汇报结果。)
    现在你们就来称一称吧。(学生把小组估计的水果放在秤上称,并进行调整。)
    (4)找一找。
    我们知道了1千克的重量,在你们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大约重1千克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2袋挂面、4袋奶……)
    (5)猜一猜。
    老师这有两样东西(出示:一大堆棉花,一小堆铁钉),你们猜猜哪个重,(学生猜测:棉花重,因为棉花那么一大堆,比铁钉多,所以棉花重;可能一样重。)
    自己想办法验证。(可以掂一掂,也可以称一称)一样重。
    小结:看来,物体的体积大,但不一定重;体积小,不一定就轻。
    
    [评析:设计“比一比”的游戏唐动,学生会很喜欢。孩子想获胜的心理促使他们在活动时积极开动脑筋。整个活动学生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的。交流时,让学生感受到分享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猜想一验证”这一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6)拎一拎。
    老师还有些东西,(大米2千克,沙子3千克,油5千克)同学们拎一拎,感受这些物体大约重几千克,再看看下面的标签。(生分组拎物品,感受物体的重量。)
    (7)说—说。
    除了这些,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还有哪些,(青菜、面粉、人的体重……)
    想称称自己的体重吗,好,到前面称称吧,一个人称,另一个人读数。
    2.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同学们知道了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的重量,我这有一枚2分硬币,我们称称它的重量。(放在台秤上,指针根本皮动。)
    这枚2分硬币还能不能用千克做单位表示它的重量呢,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用“克”做单位。)
    想知道它的重量吗,我们可以用天平称一称。(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称重)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1克。)
    (2)掂一掂。
    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生动手操作,感知1克。)
    1克的重量非常轻,看看学具盒里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一个钮扣、2个曲别针、一个小药片……)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你身边比较小的文具,估计一下它的重量。
    
    [评析:学生经历感知实际重量的活动,让他们在唐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 [2]  下一页


Tag: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网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新建小区”教学设计、反思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