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一学习辅导高一语文辅导资料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荷塘月色» 正文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荷塘月色

[10-20 00:27:49]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一语文教案   阅读:8187
概要: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 感受:自由——(苦闷)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教学步骤: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荷塘月色,标签:高一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 感受:自由——(苦闷)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 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象闪电(快)

荷波 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

(二)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

袅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四)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总结课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一学习辅导 - 高一语文辅导资料 - 高一语文教案
上一篇:高一语文教案一单元:中国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