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一学习辅导高一历史辅导资料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正文

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一历史教案   阅读:8431
概要: 【摘要】鉴于大家对www.kmf8.com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Ⅰ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大纲分析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工农红军。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反革命“围剿”。(2002版)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接着,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
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标签:高一历史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摘要】鉴于大家对www.kmf8.com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历史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Ⅰ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大纲分析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工农红军。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反革命“围剿”。(2002版)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接着,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反革命“围剿”。(2000版)

分析:

(1)两个版本的大纲差异主要体现在2002版删除了对“八七”会议的叙述;2002版的叙述相对前一个版本更简洁一些,在逻辑上亦修正了一个错误(2000版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交代发生了重叠现象)。即便如此,两个版本的大纲似仍存在如下两个瑕疵:A、时间交代上的不严谨,仅有一个提示时间——1927年;B、“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开展游击战争”似可以改为“中国共产党转入农村”,更为干净利落。

(2)现行教科书并不是按照大纲的要求介绍三次武装起义,而是略去了广州起义;同样,教科书在这一节仅介绍了三次反“围剿”,将第四次反“围剿”并入第四节。教科书这种“脱离大纲”的行为,比较少见。

(3)总的说来,两个大纲都包含了三个元素:事件(三次起义等)、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工农武装割据),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三个元素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2.课程标准分析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在课标中基本没有相对应的节目,故而,将分散在初中版课标和高中版课标的相关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分析。

(1) 初中版:

A、中国近代史总序的交代: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B、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的交代: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2) 高中版:

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交代: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分析:如果说大纲的表述是道路、事件和理论并重的话,那么,高中课标要求高度概括史实;初中版课标则主要强调的是事件和道路。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对理论的忽视。初中版课标这样表达比较好理解;高中版则引起笔者的困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是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的,且这个理论是不断贴近、结合国情,有创新性的。似乎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史实”是包含了“理论”的“事件”,但仔细揣摩这一单元的叙述,仍然认为高中课标不单似乎有过于追求简洁之嫌,而且有忽视理论,淡化道路的倾向。不从理论上说明中国革命的走向,易丧失历史的深度。

3.教科书分析

本节共分四目:“工农武装起义”、“井冈山的星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本课的特征之一是图片、地图比重比较大。

从知识的隐性联系来看,本课的线索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必要、提出与实践和检验。这样说来,本课的第三、四目交代起来就比较困惑。因为这两目看起来是对应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这三个“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组成部分,但仔细分析其内在,症结在过于忠实经典文献。再近一步说,是教科书的撰写逻辑上存在的固有弊端的一种反映。

首先,所谓“武装斗争”,实际上也是本课的另一个关键词。提出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是“八七会议”,这一决议是先导性、纲领性的。毛泽东同志在论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时候强调的是它要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其次,当我们把视线回移到“八七会议”上的时候,突然发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两个要点实际上都已经提出了,而这两点又正是该理论的重点。那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之地位又何在呢?就“土地革命”来说,问题之一在于,“八七会议”固然提出了要搞“土地革命”,但工作的焦点仍然指向城市,如果不是决议同实施发生了脱节的话,就是教科书进行了选择性叙述,但这种强调“八七会议”转折意义的选择记忆,反倒给自己增添了麻烦。另,问题之二在于,毛的“土地革命路线”精妙在于深入实际情况的研究以及划分阶层、区别对待。但要分析到这一步,教科书是很难照顾到了,实际教学中恐怕也难涉及。所以,教学处理上宜点清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最后,我们注意到胡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从井冈山的斗争到古田会议”中,言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非常少(仅仅是转述了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的第一段话),代之以的是对“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道路的侧重。对比体会的心得是,教科书的理论拔的比较高,不通俗易懂,说其人为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困难似不为过。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一学习辅导 - 高一历史辅导资料 - 高一历史教案
上一篇:高一历史一单元教案: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