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2年7月8日下午,某市一所学校考场外的马路上,一道由家长自发形成的“人墙”横亘南北,截断了考场外的交通:为了考场安静,一切车辆禁行。因这道“人墙”阻拦了一辆送“速效救心丸”的出租汽车,一位突发心脏病的老人失去救治时间,离开人世。
请从材料中提炼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感受、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所写内容必须能体现材料所蕴含的意义。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 ③ 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让考生自行提炼话题,当然比提供话题难得多,尽管近几年高考尚未出现这种题型,但不能不防。这里有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可以让你轻而易举地提炼话题并扣住话题来写,而无离题之忧。我们知道,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主要区别之一: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导引,只起到辅助作用(①提出话题的“引子”,②提供话题的背景,③提炼话题的事实),所写作文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即可;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材料的中心作为写作的主题。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只要抓住材料中描述的典型现象作为话题来谈,而且在行文时扣住它,保管不会离题。就拿上面这道题来说吧,如果以“人墙”为话题,并紧紧地抠住“人墙”落笔,那就完成了扣题这道工序。这不知比从主题入手简单多少倍!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等于不要中心,你对这种典型现象的看法、态度就是主题之所在。
⑶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三个人在谈人生。
甲:如果人生可以重新再来,我一定好好设计一番……
乙:如果人生可以重新再来,我就不做人了,做一只鸟或一条鱼,总之要生活在天上或水中,不要再做脚踏实地的陆上动物了。
丙:啊!我可不想再来了,好不容易才熬到今天。想想还要再来一次高考,太可怕了!
人生可以有多种选择?人生是无限可能的吗?从下面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作文
话题一:假如人生可以重新选择
话题二:人生没有备用方案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要谈自己的看法,请勿宿构。
【写作提示】
话题作文发展到今天,经历了限制——放开——完全放开——内容限制的过程,限制的目的是要引导考生避免宿构,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本题的设计形式颇具创新意识,打破了一般命题一个材料一个话题的形式,采用一个材料两个话题任选其一的命题形式,有放有收。
从文题内容看,是以“人生”为中心的,但应该看到此处的“人生”是有限制的。题目中将“人生”这一话题,分为两类:一是假如人生可以重新选择,二是人生没有备用方案。材料中明确要求,写作时只能从以上两个中任选一个。这就使写作的内容有了一定的限制。此类作文形式在动笔前,一定要认真思考慎重考虑。切记忽视限制,随意去写,但又不可在两个话题之间犹豫不决,浪费时间,要尽快作出抉择。
两个话题侧重点不同。话题一“假如人生可以重新选择”,侧重想象能力的考查,所以想象力丰富的同学可以选择此题,写法上要大胆,可借鉴寓言、童话、小小说、戏剧等形式,力求有所创新。写出心中所想,吐露你的心声。话题二“人生没有备用方案”,侧重于理性分析的考查,可以写成议论文、杂文,也可写成记叙文、散文,但要注意理性的分析,叙议要结合好;写作时要联系现实生活,选择典型事例,以增强文章的力度。
还应注意的是,本题明确要求“要谈自己的看法,请勿宿构”。“请勿宿构”的言外之意即是“不可抄袭”。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杜绝“抄”的意识,要尽量避免第一构思,多思考几个方面,多选择几个角度,优中选优。
还应注意的是,关于人生,学生大多有话可说,但又常常落入空谈的误区,谈些假大空的话。因此,写作时,要注意化大为小,要学会从一滴水中看世界,从小角度反映大问题。比如,可以具体写一件事,可具体谈一两个事例,可设计成一个小小说、一个戏剧等。
2比喻型话题(隐性话题)
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了非常多的鱼,但每钓上一条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鱼,他都丢回河里。
其他的钓客不解地问:“别人都希望钓大鱼,为什么只有你将大鱼丢回河里呢?”这人轻松地回答:“因为我家的锅子只有尺这么大,太大的鱼装不下。”
请以“鱼与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材料中涉及到的“鱼”是具体的、实在的,但在材料中它另有喻指。此类比喻型话题在审题时必须对话题涵义进行转化和引申,准确把握其在语境中的比喻义。很显然,材料中“鱼”喻指的应该是“物质生活”、“生活享受”或是所要完成的任务等等,而“欲”就是人对这种生活或是任务的欲望。因此,“鱼与欲”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欲望和享受之间的关系;再联系材料可以看出,“鱼与欲”这两者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不可或缺,那就是自身的“承受能力”,因为承受能力制约着“鱼”和“欲”,超出了自身承受能力的“欲”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因此,我们不妨用一句比较通俗的话来诠释这一话题: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Tag:作文指导,初中作文指导,作文指导教案,作文素材 - 作文指导
- 高三作文备考素材(推荐)
- › 中国为何没有诺贝尔文学奖(高三作文)
- › 我们离诺贝尔奖有多远(高三作文)
- ›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高三作文)
- › 诺贝尔奖和国籍无关(高三作文)
- › 高三作文复习的新思考
- › 高三作文临考指导
- › 江苏高考状元汪天一高三作文:一缕阳光
- › 高三作文备考素材(推荐)
- › 高三作文语言备考方法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作文备考素材(推荐)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作文备考素材(推荐)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作文备考素材(推荐)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高三作文备考素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