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一学习辅导高一历史辅导资料高一历史教案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正文

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10-20 00:48:13]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一历史教案   阅读:8236
概要: ——袁世凯对杨度说的话 材料2: 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以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宋教仁死前给袁世凯发的电文 材料3: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为宋教仁题的挽联 请回答: (1)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标签:高一历史教案模板,http://www.kmf8.com

                         ——袁世凯对杨度说的话

材料2:

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以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宋教仁死前给袁世凯发的电文

材料3: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为宋教仁题的挽联

请回答:

(1)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2)宋教仁在当时是一个重要人物,若他未被刺死,中国的局面能否发生扭转?

·         问题解读

探究1: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他们觉得中国适合哪种政体?为什么?

参考:(1)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失败,中国人首先看到了西方的般坚炮利,于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随着对西方的了解、认识越来越多、越深刻,清政府的腐朽进一步深化,开始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转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他们认为西方政体万民共苦,上下一心,君民一体,无敌国外患之辱。

(3)中国适合实行君民共主的政体。

(4)他们认为君主制权力过于集中于君主,民主制权力偏重于人民,君民共主制权力才是上下平衡的。所以说这种政体最适合解决中国当时内有君主专制、外有外族入侵的状况。

探究2: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康有为为什么这样做?

参考:(1)前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2)后者主张有所缓和,主张“以君权变法”,实行开明君主制。

(3)可以说是。

(4)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换取光绪帝支持变法。

探究3:当时维新派上书光绪皇帝,光绪曾下定决心改革,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其中较大的阻力是慈禧太后。如果慈禧太后在公车上书前就死了,或康有为等她死了之后才主张维新,改革有可能成功吗?

参考:

可能成功:

(1)光绪皇帝支持改革;慈禧死后,光绪有可能掌权,并且大力推广改革思想,拓宽改革队伍。

 (2)维新变法主张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保留了清政府的存在,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执政,假若成立议会等机关执政,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不完全把清政府推翻,又能减小改革者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

可能失败:

(1)外国列强可能在慈禧太后死后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阻挠维新派改革进行,或打着帮忙的名义派人在清政府中当官,掌握国家大权。

(2)孙中山等新的革命志士涌现,支持三权分立等更先进的理论,将推翻或更新维新派的理论。

(3)光绪皇帝无法掌权,权利被反对改革的大臣掌握,改革无法顺利进行。

探究4: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请以50个字加以概括

参考: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预备立宪 应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探究5:怎样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

参考:(1)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又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但削弱了自己的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探究6: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的宪政有什么不同?

参考:(1)民国时期的宪政是在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其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清政府的宪政并非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借宪政之名,遏止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探究7: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模板高中学习网 - 高一学习辅导 - 高一历史辅导资料 - 高一历史教案
上一篇: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