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对杨度说的话
材料2:
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以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宋教仁死前给袁世凯发的电文
材料3: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为宋教仁题的挽联
请回答:
(1)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2)宋教仁在当时是一个重要人物,若他未被刺死,中国的局面能否发生扭转?
· 问题解读
探究1: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他们觉得中国适合哪种政体?为什么?
参考:(1)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失败,中国人首先看到了西方的般坚炮利,于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随着对西方的了解、认识越来越多、越深刻,清政府的腐朽进一步深化,开始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转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他们认为西方政体万民共苦,上下一心,君民一体,无敌国外患之辱。
(3)中国适合实行君民共主的政体。
(4)他们认为君主制权力过于集中于君主,民主制权力偏重于人民,君民共主制权力才是上下平衡的。所以说这种政体最适合解决中国当时内有君主专制、外有外族入侵的状况。
探究2: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康有为为什么这样做?
参考:(1)前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2)后者主张有所缓和,主张“以君权变法”,实行开明君主制。
(3)可以说是。
(4)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换取光绪帝支持变法。
探究3:当时维新派上书光绪皇帝,光绪曾下定决心改革,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其中较大的阻力是慈禧太后。如果慈禧太后在公车上书前就死了,或康有为等她死了之后才主张维新,改革有可能成功吗?
参考:
可能成功:
(1)光绪皇帝支持改革;慈禧死后,光绪有可能掌权,并且大力推广改革思想,拓宽改革队伍。
(2)维新变法主张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保留了清政府的存在,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执政,假若成立议会等机关执政,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不完全把清政府推翻,又能减小改革者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
可能失败:
(1)外国列强可能在慈禧太后死后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阻挠维新派改革进行,或打着帮忙的名义派人在清政府中当官,掌握国家大权。
(2)孙中山等新的革命志士涌现,支持三权分立等更先进的理论,将推翻或更新维新派的理论。
(3)光绪皇帝无法掌权,权利被反对改革的大臣掌握,改革无法顺利进行。
探究4: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请以50个字加以概括
参考: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预备立宪 应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探究5:怎样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
参考:(1)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又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但削弱了自己的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探究6: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的宪政有什么不同?
参考:(1)民国时期的宪政是在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其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清政府的宪政并非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借宪政之名,遏止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探究7: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 八年级历史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同步训练题(附答案)
- › 初二历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案
- › 初二历史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
- › 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 2016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明清考点归纳
- › 2016中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