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异:(1)从目的上看,《钦定宪法大纲》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于限制即将掌权的袁世凯。(2)从内容上看,前者主要是君主专权,为其制造法律依据。后者主要是强调主权在民,实行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以保证民主的实行。
同: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两者均没有很好地实行,没有发挥其作用。
探究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新约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参考:前者以民主共和制否定君主专制,后者以总统制否定责任内阁制;前者以三权分立为原则建构国家组织,后者是为独裁提供法律依据。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崇尚英美民主政体,所以原汁原味照搬西方宪政。行内阁制目的在于将大总统袁世凯置于虚尊地位,将之纳入资产阶级的政治体系。“因人立法,盖有不得已之苦衷在也。”“临时约法在不同的情况下抛弃总统制而采取内阁制,用心是很好的也是很苦的。”
袁世凯试图通过独裁政治而确立个人权威,于是一步步破坏民主共和政体,制定《新约法》,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工具。
探究9: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参考:因为宋教仁是要实践宪政中的权力制衡原则。竞选成功则组阁,竞选失败也要监督政府,他把宪政诉诸实践,令企图专政独裁的袁世凯生畏。
探究10:宋教仁在当时是一个重要人物,若他当时没被人杀死,中国的局面会否发生扭转?
参考:宋教仁被杀是中国民主化步履艰难,充满痛苦,血腥的开端。他已成为一种民主的象征,一个标志。在某种意义上,宋教仁代表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对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人类主流文明的追求,他的死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共和所遭受的挫折的标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哀思。
假如宋教仁没有被杀,中国的民主整体可能会较早实现,至少追求共和的力量会强大一些。因为宋教仁的意志是那么的顽强,他的信念是那么的坚定。但是,他的责任内阁制的主张和孙中山的有分歧,当时也没多少人赞同,他未必能扭转中国的局面。
· 在线讨论
孙中山总统府办公楼
主题讨论:
近代历史上,要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需要哪些条件?中国当时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为什么?
· 拓展资源
· 在线测试
· 教学小结
中国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谁是国家的主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君主,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所谓朕即国家。到了近代,王韬、郑观应等倡导君民共主,他们虽然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但揭开了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倡导君主立宪(后改开明专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因种种原因,昙花一现,光绪泣血瀛台,六君子魂归西天。
1908 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以实行宪政的名义强化君主制,结果把自己推上了革命的祭坛。中华民国诞生后,《临时约法》成了纸上谈兵,袁世凯行专制独裁,宋教仁喋血宪政路上,共和国徒具虚名。
所谓宪政,指政府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进行治理 ,即在法治下行有限政府。
历史表明,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但每一次改革与尝试毕竟给中国带来了些微的进步。
历史的进步总要遭遇曲折,但我们注定要前进,也正在前进。
· 课外延伸
19世纪末的中国,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国势衰微任人欺侮,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探求救国的道路。20世纪初,清政府也派出了以载泽为首的欧美考察团,一行人中有清朝官员,有早期的留学生,他们对此行满怀期待。
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考察完英美法德四国后,你认为会有哪些收获?选取一个角度和立场,写一篇考察报告,字数不限,形式自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 八年级历史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同步训练题(附答案)
- › 初二历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案
- › 初二历史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
- › 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 2016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明清考点归纳
- › 2016中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