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知识更加深刻,希望本教案为教师带来帮助: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基本知识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皇族内阁”的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宋教仁遇刺案”。 (2)过程与方法 ①阅读史料,归纳近代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代表性意见,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②阅读史料,归纳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核心,分析其进步性,并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不同的主张,探讨在当时改革采取激进方式或渐进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 ③提炼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透过表象揭示其实质。 ④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规定,认识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宪政的不同。 ⑤学会以长远的眼光观察历史,正确运用史料,从清末民初的宪政实践中发现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让学生认识到:有宪法比无宪法是进步,但有宪法,却未必有宪政。从君主制到君民共主制,再到民主制,是中国政体变化发展的必经的几个阶段,以此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②让学生从宋教仁为宪政流血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到仁人志士们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认识到中国民主宪政道路之艰难与曲折,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积极进取,不惜牺牲的人生态度。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内容分成“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民国政府如何理解宪政”、和“为宪政流血”四个部分,分别探讨清末民初时期的维新变化、预备立宪和民国时期三个阶段中国宪政的演变历程。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宪政 教学难点: (1)《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不同。 (2)君民共主制与君主立宪制的差异。 (3)康有为对君权态度的变化。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①我校是省首批示范性高中,一级达标学校,学生素质相对较高,历史基础知识相应掌握得比较扎实,再加上经过前面四单元的学习,对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所面临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所思考,这些都为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本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学生对中国近代政体变化总体历程、变化原因以及呈现的特点等问题不太清楚。因此,需引导和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关资料。 ③刚刚处于初高中的过渡阶段,长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太开放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搜寻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够、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不够。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1、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
2、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
3、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 八年级历史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同步训练题(附答案)
- › 初二历史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案
- › 初二历史中国走向世界教学设计
- › 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 2016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明清考点归纳
- › 2016中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