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中语文知识大全文言文赏析秦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和远距离传播» 正文

秦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和远距离传播

[10-20 00:38:14]   来源:http://www.kmf8.com  文言文赏析   阅读:8425
概要: 二、秦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三条通道结合考古资料和古文献资料,不难发现早在上周时代,黄河流域的居民就与北部草原民族、中亚一带游牧部族和南亚高原的古老文明有了或多或少的联系。河南、陕西商周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和田玉,与《管子》《穆天子传》《山海经》中的“昆仑山之玉”应是一致的, 从而证实了从新疆昆仑山至中原地区确有一条专为运输玉的古老商道,称玉道。苏联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一座公元前5世纪古墓中出土的中国丝绸和秦式镜,公元前4世纪希腊古典著作中已见“赛里丝”之名,以及欧洲各地公元前5至4世纪墓葬中出土的中国丝绸已证明,早在公元前6至4世纪,有一条东起蒙古高原,西至黑海沿岸,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的古 交通线将中原丝绸带到了遥远的欧洲。匈奴是此道的主人,以皮毛、丝绸贸易为主,称为草原皮毛之路或丝绸之路。《列子》卷三《周穆王篇》中记载“西极之国有幻人来”,西极幻 人指来自西域的魔术师,而印度、伊朗的幻人最有名。成都十二桥遗址和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晚商时期的柳叶剑和仿柳叶剑玉剑,“可能受到西亚杰姆代特&
秦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和远距离传播,标签: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kmf8.com

二、秦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三条通道

结合考古资料和古文献资料,不难发现早在上周时代,黄河流域的居民就与北部草原民族、中亚一带游牧部族和南亚高原的古老文明有了或多或少的联系。河南、陕西商周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和田玉,与《管子》《穆天子传》《山海经》中的“昆仑山之玉”应是一致的, 从而证实了从新疆昆仑山至中原地区确有一条专为运输玉的古老商道,称玉道。苏联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一座公元前5世纪古墓中出土的中国丝绸和秦式镜,公元前4世纪希腊古典著作中已见“赛里丝”之名,以及欧洲各地公元前5至4世纪墓葬中出土的中国丝绸已证明,早在公元前6至4世纪,有一条东起蒙古高原,西至黑海沿岸,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的古 交通线将中原丝绸带到了遥远的欧洲。匈奴是此道的主人,以皮毛、丝绸贸易为主,称为草原皮毛之路或丝绸之路。《列子》卷三《周穆王篇》中记载“西极之国有幻人来”,西极幻 人指来自西域的魔术师,而印度、伊朗的幻人最有名。成都十二桥遗址和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晚商时期的柳叶剑和仿柳叶剑玉剑,“可能受到西亚杰姆代特·奈斯文化以及后来苏 美尔—阿卡德时代青铜文化的影响,并经伊朗高原传至中亚、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 [8]。表明印度与中原早有联系,且是通过滇西和缅甸一带进行的,史称西南道 。以上三条通道其实是很原始的,并非今人所想象的那样直接、便易、畅达,希罗多德在《 历史》中记载斯基泰、月氏、匈奴等贸易民族是借着七重翻译,通过七种语言与希腊商人进行交易的。秦人就是沿着如此原始的通道,通过周围迁徙游牧的马上民族与遥远地区各民族 进行着交流。

(一) 北方草原皮毛之路或丝绸之路

这条通道起自黑海伏尔加流域,经中亚北部,直通南西伯利亚,东西横贯欧亚大陆,东至漠北的鄂尔浑流域,穿过匈奴控制的大片地区,向南直通秦国首都咸阳。因沿途多有皮毛往来 交流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称为“皮毛之路”。巴泽雷克古墓葬出土的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丝绸和秦式镜又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中原丝织物,也证明该道又是秦人与北方游牧民族进 行绢马贸易的主干道。不管是皮毛还是丝绸都通过匈奴人作为中间媒介。皮毛的来源在东北游牧部落,《禹贡》载“岛夷皮服”。“岛夷,北夷国。东方之民,博食鸟兽者也。”就是 指东北方向的, 游猎部族,即上文中的东夷者也。东夷对秦人产生影响,东夷与中原皮毛贸易及文化接触,皆由匈奴人传递。《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疆最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 中国为敌国”。匈奴屡次侵犯秦境,曾一度占领秦的北地、上郡等地。秦国也因此成为中国北部地区较早接受皮毛制品的国家之一。《史记·孟尝君列传》就有秦昭王“狐白裘,直千金”的记载。直到司马迁时代,东夷的皮毛制品仍然是十分畅销的重要商品。《史记·货殖 列传》记述秦汉基本经济区划时也说:“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匈奴将东北草原民族的皮毛制品运到秦地的同时,又将秦的丝绸、铜镜等远销中亚地区,这样 匈奴同东西文化圈进行双向流动的贸易和文化往来。尽管塔里木盆地居民与秦人也有往来,但丝绸的西去,不论是通过河西走廊,或北方草原,都得先通过草原地区,才能到达塔里木 盆地及中亚河中 地区[9]。即使到了汉代,河南四郡与西域都护设立以后,汉王朝仍然每年向匈奴输入大量丝绸,匈奴贵族仍然做着丝绸贸易,此时他们“向西贩运丝绸的道路……即 由此草原道直趋天山山间通道,经伊塞克湖一带而中亚河中地区”[10] 可见,匈奴与费尔干纳和伊朗高原的帕提亚保持着长期相当自由的丝绸贸易。近年来,叙利亚的帕尔米拉、埃及、幼发拉底河中游等地出土公元前4、5世纪的汉锦,也被认为是通过 匈奴以中继贸易的形式传至西方的。可见当时匈奴与中国及西亚贸易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很多学者认为秦人的名声为外界所知是缘于秦始皇北逐匈奴,如清代学者薜福成在《出使日记》中说“欧洲各国,其称中国之名,英曰采依那,法曰细那,德曰赫依那,拉丁之名则曰西奈。问其何义,则皆秦之译音……揆其由来,当由始皇逐匈奴,威震殊俗 ,匈奴之流徙极远者,往往至今欧洲北土,……彼等称中国为秦,欧洲诸国亦相沿之而不改也”。其实不然,因为秦逐匈奴是在秦始皇时期,而匈奴与秦人的贸易则是在更早时候,只 能说秦始皇打击匈奴更加深了秦人的影响。

(二) 与西域交通的绿洲之路或称玉道

从《穆天子传》和《山海经》来看,早在商周时期内地已经与西域有经济文化往来。而陕西关中向西经河西走廊而达中亚西亚这一条路——“绿洲之路”从远古以来就是沟通中亚的纽 带。《穆天子传》中描绘的中原与西域的交往通道——玉道表明公元前5世纪前后,以斯基泰人为主的西方商道和由月支控制的东方商道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汇合。据西方文献记载 :斯基泰人在公元前7世纪时已控制了伊塞克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以及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并创造了广布欧亚草原的“库尔干”(Kurgan)文是“古坟”之意。该文化特征为竖穴式墓坑,饲养马匹,较早使用战车,分布范围从黑海地 区一直延伸到北高加索,直至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塞人共分为三支:中亚两河流域的尖帽塞克,与印度、伊朗相邻的牧地塞克,以及分布在里海或庞特海岸的近海塞克。1980年 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出土的二件蚌雕胡 人头像被认为是尖帽塞克[11],而林梅村则认为是月氏人 [12]。月氏人将昆仑山玉石贩运到中原,又将中原的丝绸通过斯泰人转运到西方,故 在中国史籍中称“玉起于禺氏”,而古代西方又以绢的民族称呼月氏。斯特拉波《地理书》引阿波劳斯德的论叙:公元前2000年前后,大夏(巴卡特立亚)将其疆域扩张到赛里斯和佛利 尼,塞里斯是指将丝绸贩运至西方的月氏及中国西部早期居民,而佛利尼则指匈奴。可见,月氏是阿尔泰地区和黄河流域居民贸易的中介,扶风出土的蚌雕月氏人或塞人头像以及西周 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玉制品便是很好的例证。公元前3世纪初,有一封写给赵惠文王的信中说:假如秦国出兵切断山西北部恒山一带的交通线,则昆仑山的玉石便无法再运输到赵国[13]。果然,秦灭赵后便控制了这条玉贸易交通线。除玉以外,关中地区 发现的玻璃制品也是月氏人贸易的物品。《禹贡》雍州下云:“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颜师古曰“西方远戎并次叙也”,《地形训》明白无误地指出关中琳琅干之贡乃是西域物产。《尔雅》《管子》《淮南子》《拾遗记》均有 琳琅干产于昆仑的记载。《晋书·食货志》载“秦, 旄羽,迥带琅干”,也是说关中 琳琅干的西域来源。月氏与内地的进一步关系,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38年,秦穆公曾与晋惠文公将河西走廊一带混居的月氏和羌族人—月氏允姓戎和羌族陆浑戎迁到今洛阳附近。月氏与秦人 之间本来隔着“西戎八国”,公元前7世纪后半期,秦穆公得由余,攻伐西戎,西戎八国先后服于秦,成为秦属国,并受到秦地文化的影响,故秦称其为“秦戎”,到汉时改戎为胡,称“秦胡”。到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统治了西至阿尔泰地 区的大片领土,就目前所得的考古资料来看,最早输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织品正是从这以后才开始的。而戎、狄、月氏向西游牧,辗转将秦的影响带到了西方。故西方人最早所知道的中 国就是以“秦”为代表。公元前4、5世纪,古波斯文献中出现的“塞尼”,古希伯莱人《旧约·以赛亚书》的“希尼”皆“秦”的译音。总之,公元前3世纪以前,中原与中亚及欧洲 之间通过河西走廊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就是通过秦人和月氏为主的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文言文赏析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翻译高中学习网 -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 - 文言文赏析
上一篇:韩国蒙元史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