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满分吧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网高中语文知识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高三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正文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10-20 00:38:14]   来源:http://www.kmf8.com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阅读:8945
概要: 3.辞(推辞)(文词,文学)(藉口)(言词,言语)(告别,辞别)(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计教)(辞令:应酬的言辞)(辞谢,婉言道歉)(命令)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不暴露,深奥)(地位卑微)(轻微,轻)(稍微,略微)(偷偷地,悄悄地)(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表否定,不、不是)(复合词“微行”:便服出行)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
高三语文寒假作业答案,标签:学习方法大全,高中学习方法,http://www.kmf8.com

3.辞(推辞)(文词,文学)(藉口)(言词,言语)(告别,辞别)(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计教)(辞令:应酬的言辞)(辞谢,婉言道歉)(命令)

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不暴露,深奥)(地位卑微)(轻微,轻)(稍微,略微)(偷偷地,悄悄地)(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表否定,不、不是)(复合词“微行”:便服出行)

4.(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5.(1)陟罚臧否(2)五十弦翻塞外声(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5)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6)岂因祸福避趋之

6.答案: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句话位置上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

7.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从“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到最后,可分为三层,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和“兄弟”“朋友”的含义。

8.答案:标题“自然”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荒野”世界。

9.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醒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关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认识上的深化。

10.(1)概念分类不合逻辑,只有“挖掘机”才能“挖土”,这些机器车辆,也不可能自动听指挥,应改为:“他看到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装载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工作。”

(2)不合逻辑,应该是“命题、海选、决赛到颁奖”; 句式杂糅或偷换主语,“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应为“我们将参与活动全过程”。

(3)不合逻辑,“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与“防水、易清洗、容量大”之间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能并列;

11.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吃蟹独饮,荻花洲上月洒平林的宁静优美的画面。

12.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轻软的橹声犹如人在呢喃自语,既反衬出深夜的寂静,夜色的幽美,也表现出诗人自己心情的轻松愉悦。

13.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练习九

1.邂逅(xiè) 愧怍(zuò) 疏浚(jùn)溷藩(fān)有史可稽(jī)逡巡(qūn) 鬈曲(quán) 蹙眉(cù) 吝(lìn)啬 昙花一现(tán)撇开(piē) 窥视(kuī) 时髦(máo) 取缔(dì) 一鼎之调(tiáo) 媲美(pì)不肖(xiào) 卮酒(zhī)谬赏(miù)钳制(qián)

2.A(A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B“充耳不闻”表示存心不听,与句意不符;C身无长物”的“长物”指多余的东西,此成语形容人除自身外,东西极少.形容贫穷或俭朴不指没有特长D.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常作灾患、死亡的代名词)

3.外负(依仗,凭借)(担负,承担)(背东西,以背载物)(对不起,辜负)(违背,背弃)(失败)(覆盖)(亏欠,拖受)(担子)(享有)

使(派)(让)(出使)(使唤)(使者)(使命)(主使,指使)(假使)(派遣,命令)

意(意料)(心意,意图)(神情,神态)(怀疑、猜疑)

4.(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疑问代词,哪里或那里。)(怎么)

5.(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声。 (4)行而不远(5)人至察则无徒

6.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7.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8.(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3)转变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大全,高中学习方法高中学习网 -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 -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
上一篇:2016届高三语文寒假作业答案